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承办的“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武汉站)”于11月10~13日走进江城武汉。
4天时间里,呼和浩特乌兰牧骑先后走进武汉欢乐谷、木兰草原、黄鹤楼、园博园,为当地群众及游客奉上一场场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精彩演出。同时,呼和浩特也向长江之畔的武汉发出2025呼和浩特冰雪季“此间冬暖,青城相见!”的诚挚邀约。

放歌木兰草原

观众席地而坐
黄鹤楼畔 牧歌悠扬
11月12日上午,呼和浩特乌兰牧骑来到黄鹤楼脚下。当来自草原的《酒歌》在黄鹤楼脚下唱响,北疆风韵与荆楚文化有了一次奇妙的碰撞。当日,呼和浩特乌兰牧骑敕勒格尔乐团为当地群众和游客们带来了3首原创歌曲。
空灵的长调、神秘的呼麦与大提琴、手风琴、扬琴、笛子、三弦、马头琴等乐器的混搭,再加上架子鼓、键盘、电贝斯带来的现代节奏与动感,演绎出既富有民族特色又极具现代感的音乐风格。
乐团成员哈庆告诉记者,这支由12名乌兰牧骑队员组成的乐团,成立于2024年11月。乐团成员们各有特长,创作、唱歌、弹奏、主持,即兴还能跳段舞,充分体现了乌兰牧骑队员“一专多能”的特点。
当天,乌兰牧骑队员们还带来了独唱、群舞等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吸引了不少来黄鹤楼景区游玩的各地游客观看。
带孩子来武汉旅游的浙江游客冯怡馨对记者说:“我们一家来武汉旅游,就是想让孩子感受一下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在黄鹤楼景区意外欣赏了来自内蒙古的文艺演出,一南一北,各有风情,让孩子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觉得对孩子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和熏陶。”

乌兰牧骑在黄鹤楼下起舞

李忠强介绍蒙镶制作工艺
青城邀约 冬日相见
11月13日,在武汉园博园的路演中,呼和浩特市文旅推介官介绍了冬季别样的呼和浩特,为现场观众缓缓展开一幅全景式青城冬日画卷,并向武汉市民发出冬日北国的盛情邀约——这个冬天,呼和浩特已经备好了万里雪原的壮阔,备好了热情歌舞的滚烫,备好了醇香奶食的绵长,更备好了一份跨越千里的真诚与期待!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交流与合作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外地游客印象中,呼和浩特的冬天特别冷。其实,当年12月至次年2月的呼和浩特,平均气温介于零下10.7摄氏度至零下6.4摄氏度之间,体感并非想象中那般严寒。
来呼和浩特过冬,游客既能沐浴晴朗明媚的冬日暖阳,也能欣赏雪花纷飞的北国风光。今年,呼和浩特市推出力度空前的优惠政策,欢迎武汉及全国的游客到呼和浩特做客。
观看了呼和浩特乌兰牧骑的激情演出,欣赏了呼和浩特冬日美景,不少观众表示“心动不如行动”,下一站打卡地就是呼和浩特!
作为内蒙古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近年来乌兰牧骑在促进地区文旅融合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更成为吸引各地游客的内蒙古“文化IP”,为地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增光添彩。

走进武汉欢乐谷

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多维互动 文化共鸣
武汉站几场演出的现场,都有一个特殊的身影,他就是自治区级蒙镶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李忠强。此行,他带来了不少精雕细琢的作品,精美的吊坠、耳饰、茶具等工艺品,吸引了众多观众。
蒙镶制作工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以金、银、铜、铁、锡、玉石等为原料,通过锤敲、錾刻、镶嵌等多种手法,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不仅承载着匠人的精湛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此外,现场还有皮艺等来自内蒙古非遗元素的呈现,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内蒙古非遗魅力,成为两地文化对话的核心密码。
李忠强告诉记者,这次纪念演出既有乌兰牧骑队员们的精彩节目,又有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这种“演出+文创+非遗”多维度立体模式,在跨地域文化对话中,诠释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
在武汉站演出中,呼和浩特乌兰牧骑走进欢乐谷、木兰草原、黄鹤楼、园博园等当地文化地标及文旅热门打卡点,为当地群众及游客奉上精彩演出,更展现了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艺术科负责人曹铁功对记者说,内蒙古和湖北自古便有诸多文化连接。昭君出塞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烙印在中华儿女共同记忆中。万里茶道是两地“茶乳交融”的经贸、文化交流纽带。此次,乌兰牧骑走进武汉使两地再掀文化交流热潮。这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也将促成两地文旅、人文等领域交流的进一步深化,续写中华一家亲的发展之约。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 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