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体育校长”何时不再是新闻

  央视近日报道了贵州某镇中学的故事——一位体育老师出身的校长,多年来始终重视体育运动,孩子们日益强健的体魄与整体向好的成绩,让曾经“不务正业”的质疑烟消云散。

  这一案例直观证明了,运动好与学习好并不矛盾。从表面看,运动可能挤压掉一些埋头书本的时间精力,但事实上,体育的正向作用,不只于强身健体,更包括价值强化。诚如校长分享,这个年纪的孩子总想证明自己“能做到”,运动赛场恰好能满足这份追求。于是,在“没场地、缺空间、没资源”的现实约束下,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开设了羽毛球、跳绳、足球、篮球等16个体育社团。当体育运动带来的坚韧、自信、热情等“隐形财富”延伸至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随之提升。

  “体育不是奢侈品,而是每个学生的必需品”!总有人说,运动是最好的投资,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也正在成为共识。但毋庸讳言,在某些学校,“重智轻体”仍很普遍,体育课是口头上重视、实质上边缘。着眼现实,教育部等五部门日前提出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二十条”举措,其中包括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体育教师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上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从运动时间到成长通道,从教师地位到考评体系,全方位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目的正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教育的场所,不只局限于教室;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并非仅一个“智”字。重视体育运动的背后,未尝没有教育理念的升级。若仅以分数论英雄,必然会有所谓优生差生之分,也容易催生出“单一赛道”的内卷焦虑;而为孩子搭建更多像体育、艺术等同样可行的成长通道,人人都有更大可能在某一领域大展身手。在一个日渐多元的社会,学校教育也理当更加丰富,让更多孩子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学校没有“差生”,只有花期未至的孩子。“体育校长”的理念,触动了很多网友。相信有一天,重视体育的校长不再会是新闻,而祖国的花朵们,将在更加包容温暖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