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海

田垄织锦绣 沃土孕华章——巴音陶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综述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沃野之上稻菽香。自2024年海南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巴音陶亥镇以“整田增肥保粮”为重点,对2.82万亩零散田块开展耕地升级行动,使之蝶变为高产良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今年10月,巴音陶亥镇四新村呈现一番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广袤的高标准农田里,一排排玉米植株挺拔整齐,金黄的玉米棒颗粒饱满。大型收割机和运输车在田间默契配合,摘棒、剥皮、秸秆粉碎一气呵成,转眼间,运粮车就装满了金黄的玉米。

  种植大户李文亮望着车上越堆越高的玉米,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今年,我包了2000亩地,采用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30%,而且全部机械化作业,亩产上千斤没问题。”他拍了拍身旁的收割机,“这家伙一天能收上百亩,顶过去几十个劳力。”说着,李文亮又掏出手机打开智能管理平台:“你看,每台农机在哪儿、干了多少活,一目了然。”

  在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大片儿的玉米地金浪翻滚、穗实饱满,透着丰收的景象。“今年这玉米长得真好!”种植大户蔡永江站在地头,望着连片的玉米地,脸上满是喜悦。“通过土地流转,我今年在两个村共承包了3000多亩地。高标准农田改造完成后,农田耕作省时省力省工,适合机械化作业,一体化管理特别方便。现在种地比以前省心多了,目前来看,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言语间,蔡永江满是对高标准农田改造的认可,也藏着对丰收的期待。

  渡口村村民宋世林今年种植的玉米也喜获丰收。宋世林将一个个金黄的玉米棒摊开在阳光下晾晒,看着棒子粗大、穗子均匀、籽粒硬实饱满的玉米,他高兴地说:“还是高标准农田好,种地省心又省力,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丰收有保障,我们也真正端稳了饭碗。”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更是农区居民所盼。2024年4月3日,海南区开始对巴音陶亥镇6个行政村现有基本农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至2024年12月底,系统实施了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整修、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土壤改良及信息化等7项工程。重点建设内容包括新建蓄水池及配套沉沙池、全面铺设滴灌管网系统,实现了从水源到田间的全程高效节水调控。今年2月,海南区聘请第三方专家并组织镇、村代表完成了初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

  “巴掌田”变成连片田

  粮食稳产有底气

  海南区农区田块大小不一、方向不同,过去以农户分散经营的小格田为主,布局较为凌乱,田块之间有高低不等的田埂。生产路较少且不贯通,路面较窄并坑洼不平,均不利于农田机械化作业,影响田块的土地利用率及农业生产效率。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巴音陶亥镇为加快推动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创新工作方法,因地制宜通过制定各村土地流转、衔接资金使用方案,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土地流转工作。通过土地平整、土地流转等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整齐的方块田地犹如大地调色盘,使“巴掌田”变成连片田。

  海南区农区田块土壤微生物活动性差、肥力低、土地板结、水肥气热不调和,严重影响了农业增产、增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通过施肥罐统一增施有机肥,深耕细整,不仅可以踏实土壤,促使土壤熟化,而且可以蓄足底墒,改善土壤结构,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巴音陶亥镇过去农田灌溉多以漫灌为主,水资源得不到集约高效利用,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农业增效和农区居民增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缺乏强有力支撑。针对灌溉现状,海南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将目前的漫灌改造为高效节水滴灌,通过建设引水涵闸或提水泵站、沉沙池、加压泵站,铺设地埋管道及田间滴灌带,实现引黄滴灌,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也得到提高。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田地焕发持久生机

  在推进巴音陶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海南区提前谋划、系统布局,构建了一套权责清晰、保障有力、管护到位、运行高效的长效管护机制,让每一寸耕地都持久成为丰收的沃土。

  ——健全组织架构,形成区级统筹监管、镇级日常管理、村级具体接管、专业机构运维的管护组织体系。海南区明确巴音陶亥镇政府为日常管理责任主体,负责辖区内高标准农田设施的具体管理、协调与监督;明确各项目村村民委员会作为具体接管单位,负责设施的日常看护、信息反馈和简单维护;通过公开遴选,选定具备丰富泵站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团队的第三方运营机构,负责泵站、沉砂池、主管网等核心设施的专业化运行、巡查和维修。

  ——强化资金保障,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海南区每年通过财政预算托底、受益者适度付费、水费差额补充等方式筹集的管护资金,能够有效覆盖年度常规运维与易耗件更换成本,建立了可持续的资金循环。

  ——完善制度体系,规范管护行为标准。海南区通过签订管护协议、制定管护办法、建立操作规程,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操作有章可循、运行规范有序。

  ——引入专业运维,提升精细管护水平。海南区选定的第三方运营机构配备有专职巡查队、技术实操团队和后勤检修专班,实现了对核心设施的专人、专业、专职管护;建立定期巡查制度,重点防范和制止设施损毁、偷盗、非法取土等行为,确保工程安全;鼓励和支持个别有条件的村集体,结合自身实际自聘管护队伍,探索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管护方案,形成互补。

  ——注重技术培训,培育本土人才队伍。海南区面向各村干部、种植大户、合作社代表等,开展了多轮次、多种形式的高标准农田设施操作与田间管理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与实践,着力培养一批扎根农区、熟悉情况、掌握技能的本地技术骨干和“生产能手”,为高标准农田的高效利用提供内生性技术支撑;计划于明年春耕前,针对性地开展良种选用、滴灌毛管铺设技巧、水肥一体化、精准追肥打药等具体田间管理技能的深化培训,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科学种田水平。

  丰产节水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巴音陶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项目区主导作物玉米亩均增产约300斤;通过“小田并大田”,机械化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犁地、旋地及收割等作业成本亩均下降约60元;综合增产收益与成本变化,农户亩均净收益可增加298.4元。

  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项目区年灌溉用水总量从漫灌时代的1410万立方米降至滴灌模式的987万立方米,年节水量高达423万立方米,节水率达到30%;滴灌技术彻底改变了大水漫灌模式,将农区居民从繁重的灌溉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省水省力”的双重目标。

  管理运营维护体系成效初显:目前建立的“政府+市场+村集体+农户”多元共治的管护模式,以及“财政补助+受益付费”的资金筹措机制,已在实际试运行中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收取的管护费用与财政资金形成的合力,有效保障了设施的正常运行,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长期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连片良田在阳光下铺展丰收图景,当智慧农业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巴音陶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已不仅是耕地的升级改造,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农区居民“让土地更肥沃、日子更红火”的不懈追求,正在这片丰收的沃土上绽放光芒。(鲁吟)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