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梅力盖图村西兰花种植基地田垄上覆着层层薄霜,种菜大户秦日平踩着松软土地,望着翻耕后泛着油光的沃土笑开颜:“往年秸秆填埋花万元,如今粉碎还田,每亩增收节支超200元!”这喜人变化,源于乌兰察布市以党建为引领的实践探索。
在梅力盖图村,千亩西兰花种植基地的秸秆处理曾是菜农的一大困扰。村民秦日平家200亩西兰花收割后,满地的烂菜叶、老菜秆成了“烫手山芋”。“拉去填埋,每亩要花45元清运费,200亩地光这笔开销就近万元。”秦日平的烦恼,也是当地不少菜农需要解决的难题。
乌兰察布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聚合效应,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通过搭建跨区域协作桥梁,积极联动京蒙两地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将“秸秆原位还田”这一成熟实用技术精准送到田间地头,为菜农们解了燃眉之急。
农技人员扎根田间授课指导,从秸秆粉碎长度到翻耕深度,手把手教农户掌握技术要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跟踪记录土壤变化、作物生长情况,用“脚底板”走出服务群众的“暖心路”。看着曾经的“废弃物”变成了“香饽饽”,秦日平的心里满是感激:“专家教我们在收割时直接把秸秆粉碎翻进土里,不仅省了清运费,连化肥都少用了近两成!”他算了一笔账,自家200亩地一年就能多赚4万多元。
小秸秆里藏着大民生。乌兰察布市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工作的“红色引擎”,引导各级基层党组织在典型选树中强示范、在民生实事中显担当。如今的乌兰察布市,田间地头涌动着科技赋能的活力,农家小院洋溢着感恩奋进的热情。循着“党建红”的指引,推动产业兴起来、乡村美起来、百姓富起来……(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宋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