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呼伦贝尔寒意正浓。11月15日,海拉尔口岸联检大厅内,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边检、海关、航空公司等14家单位代表围坐一堂,围绕提升口岸治理效能展开“圆桌议事”——这是“口岸红盾”国门党建联合体的日常一幕。
近年来,海拉尔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牵头打造“口岸红盾”国门党建联合体,有效整合党政警企等多方资源,推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共融、发展共促,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口岸治理效能,变“各自为战”为“协同共治”,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口岸治理效能,推动口岸高质量发展。
过去,海拉尔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虽与海关、出入境、机场等单位建立了涵盖数据信息互通等多方面协作机制,但系统间仍存在互通壁垒,信息共享效率低下。“旅客预检数据在各系统间‘跑不通’,研判常陷‘孤岛化’。”执勤一队政治教导员王伟坦言。
2023年,在海拉尔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党委推动下,口岸区域主要单位党组织共同召开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口岸红盾”国门党建联合体工作章程》,成立“口岸红盾”国门党建联合体,确立“党团共建、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业务协作”四大类12项共建机制,并建立轮值牵头、职责分工等制度框架。联合体随即成立“口岸勤指情联合研判室”,推行“联勤协作、联合处突、联动响应”模式,将传统“串联”流程优化为高效“并联”作业。
如今,“周研判、月分析、季会商”已成常态。遇有重大情况或重要协作事项需要,成员单位可随时提议召开协调会,实现情报互通、力量互补、响应提速。同时,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数据信息交流渠道,全方位满足成员单位在数据协查、排查、通报等方面协作需求,协作请求均在有效时限内精准回应。党建联合体这个“红色引擎”,真正凝聚起了口岸治理合力。
成效立竿见影。去年夏天,一架蒙古国入境航班上有婴儿头部受伤需紧急送医。联合体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边检开通绿色通道,海关快速验放随行物品,地面服务保障人员无缝衔接转运……仅15分钟,患儿便抵达医院,较以往节省一半时间。“现在,协同已成为我们的‘肌肉记忆’。”执勤二队队长于宝雷说。
党建联合体不仅提升治理效能,更重塑口岸人文生态。如今,出入境大厅的“党员先锋岗”不仅能解答本部门业务,还能提供跨部门“一站式”服务。“以前是‘好邻居’,现在是‘一家人’。”航空地服员工小张笑着说。
党建联合体还常态化开展联学共建活动,已举办升旗仪式、音乐党课、主题运动会、警示教育等活动40余场,覆盖2000余人次。
党建合力正不断向外拓展。今年春季联席会上,联合体明确年度轮值单位,签署新一轮共建备忘录,并推出“利剑国门”应急培训、“口岸健康直通车”“执法办案与数据模型共享”等系列举措。“党建联合体就像一条红线,把散落的珍珠串成璀璨项链。”海拉尔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党委书记葛彦昌说。
更令人振奋的是,联合体影响力日渐扩大。各单位联合走进社区开展国门安全普法宣传,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投身公益,一座连接口岸与社会的桥梁日益牢固。
华灯初上,灯火通明的联检大厅里,身着不同制服的身影在有序穿梭。他们胸前佩戴的党员徽章在灯光映照下闪耀着光芒。一条以初心织就的红色纽带,正牵引着新时代边境口岸治理迈向更高水平,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安寅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