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为幕、以地为台,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始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将舞台搭在厂矿车间、社区村落、广场车站,用接地气的表演传递温暖与文明。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称赞他们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并深刻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今年,恰逢总书记回信的第八个年头,记者专程走近乌海乌兰牧骑,探寻这支队伍如何传承“迎风雪、冒寒暑”的优良传统,以《三线印记》等原创作品深耕文艺创新,在新时代继续当好北疆文化的传播者,让文艺之花在群众身边持久绽放的动人故事。

乌兰牧骑演出现场
把舞台搭在群众“心坎”上
“唱得真好呀!再唱一首吧!”日前,在海勃湾区新华街道幸福社区的广场上,热烈的欢呼声与掌声不时传来。没有璀璨的灯光,没有宽敞的舞台,一块平整的空地、一套简易的音响,就是乌海乌兰牧骑的表演现场。
伴随着韵律十足的音乐,演员翩翩起舞,灵动的舞姿瞬间点燃了现场氛围。这是一场以“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为主题的文化惠民演出,自带小板凳等着看演出的市民王金娥说,每次乌兰牧骑来演出,她和邻居们都会奔走相告,早早来等候。“歌唱得好,舞也跳得好,咱们社区的老年人都非常喜欢他们的节目。”王金娥说。
记者注意到,尽管条件简陋,但乌兰牧骑队员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技艺投入表演,现场的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
露天表演,对于乌海乌兰牧骑来说其实是常态。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是舞台。无论是繁华市区的广场、社区里的活动空地,还是偏远的乡镇村落、农区的田间地头,都曾留下了他们热情洋溢的身影。

为企业职工带来欢乐
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村民张慧英就对乌兰牧骑的演出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我们这儿比较偏僻,离市区也远,平时也没啥热闹。乌兰牧骑经常来演出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儿,人家说这叫文化大餐,在我看来,何止是吃大餐呢,简直比过年都开心。演员们唱的都是咱爱听的老歌、讲的都是咱村里的事儿。”
这样的评价,就是乌兰牧骑队员们前行的动力,他们常说,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是文化惠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冬后的乌海,突然降温,让人们感觉到“一秒由秋入冬”,但却挡不住乌兰牧骑送文化到基层的热情。队员们走进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西来峰分公司,让职工们在忙碌的工作间隙感受文艺带来的欢乐。“我们的业余生活其实是很单调的。”来看演出的职工李俊笑着对记者说,“平时下了班在宿舍玩游戏、刷视频,越看越觉得没意思,不如这么一场实地演出带给人的愉悦多!”他往舞台上看了看,“看完一场演出,我自己觉得浑身都松快了。演员们唱得敞亮、舞得热闹,都是实打实的精气神,看着就提气!”
从社区到农区,从学校到厂矿,从车站到军营,多年来,乌海乌兰牧骑的足迹遍布全市的各个角落。乌海乌兰牧骑副团长白思宇说:“我们通过整场文艺演出和小分队走村入户的形式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每一场演出都精心编排,每一个节目都饱含深情,用最接地气的表演,把欢乐与文明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把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千家万户。”
用真情实感演绎乌海故事
乌海乌兰牧骑副团长刘星说,最喜欢人们称呼他们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我们在持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行动中去创作更具特色的精品佳作,把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群众心坎里,精准对接老百姓的文艺需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从乌海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成就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一大批接地气、有温度、传得开的精品佳作。”刘星说。
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三线印记》的成功上演,就是乌海乌兰牧骑创作实力的体现。该剧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三线”生产建设情况和厂区老工人的回忆创排,通过情景式再现,生动诠释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歌舞剧《三线印记》剧照
参与演出的乌海乌兰牧骑舞蹈队队长邱双说:“我在表演《三线印记》的时候,真的被那个时代的精神震撼到了。以前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表演之后才知道他们有多不容易,能把这种精神展现出来,我特别有成就感。看到曾经的老工人在观看演出时泪流满面,我深感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部跨越时空,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作品,不仅让乌兰牧骑的演员们实现了艺术和精神上的升华,更让他们成为时代精神的传承者,将“三线精神”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传递给更多的人。
2025年,在第七届内蒙古舞蹈大赛中,乌海乌兰牧骑凭借群舞《守河》《驼盐梦·黄河恋》分别荣获专业青年组(当代舞)表演二等奖和专业院团、院校组(民族民间舞)表演三等奖。邱双介绍说:“《守河》是以黄河为轴,我们想通过舞蹈展现黄河儿女与母亲河共生共荣的深厚情感,以及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让观众感受到黄河文化的魅力。《驼盐梦·黄河恋》则聚焦乌兰布和沙漠深处的驼盐古道,通过盐商与黄河女儿的故事,展现人们不畏艰险、坚守使命的故事。这些作品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内涵和民族团结故事,从选材到编排都体现了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
诚然如此,正是有乌兰牧骑奉献的一部部优秀的作品,才如同纽带一般,连接起历史与现实、城市与乡村、演员与群众,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乌海的发展变化。
让北疆文化传得更远
9月13日—14日,阅遇书吧东广场流光溢彩、人声鼎沸,2025乌海沙漠葡萄酒文化旅游节在这里举办。作为乌海文化名片的重要代表,乌海乌兰牧骑队员精心筹备,为现场观众打造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开场歌舞《乌海迎宾曲》欢快灵动、热情奔放,既表达了对八方来宾的诚挚欢迎,又展现了乌海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
“举杯吧朋友!敬一杯红色温柔,像我们的心遥远又亲密,跳跃又淳厚。举杯吧朋友!这一杯红色温柔,像孤独的人第一次发现绿洲,再没有遗憾,一生何求……”这是乌兰牧骑歌唱演员白思宇和青格乐图携手献唱的《敬你一杯红色温柔》,他们用深情歌声诠释了乌海沙漠葡萄酒的独特韵味,让酒香与旋律一同浸润人心。青格乐图说:“能在这样美的乌海湖畔为大家演唱这首歌,非常有意义。对于我们演员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通过歌声来展现大美乌海的机会,我也会用我的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乌海,爱上乌海。”
为了让北疆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乌海乌兰牧骑积极参与“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活动。在银川的巡演中,他们用歌伴舞《我们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拉开巡演序幕,随后《敕勒歌》《万马奔腾》《碗·筷》等经典节目一一上演,为银川市民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此次巡演,乌海乌兰牧骑将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呈现在当地观众面前,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弘扬了北疆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乌兰牧骑、喜欢北疆文化,我们感到特别自豪。”白思宇说。

北疆文化神州行——走进北京延庆八达岭
在兰州,马头琴的悠扬旋律与黄河奔腾的壮阔景观同框,镜头不仅记录下艺术与自然的融合之美,更实现了内蒙古乌海与甘肃兰州的跨地域对话。刘星说:“兰州的巡演中,我们首站选在兰州水车博览园,通过‘线下快闪+线上直播’模式,开展双城文旅资源互推,让屏幕内外观众感受北疆文化的炽热,品味黄河之都的厚重。”在短短的三天里,乌兰牧骑队员马不停蹄带来7场演出,足迹遍布兰州多个角落。从水车博览园、石佛沟、黄河楼等景区,到兰州石化公司、兰州大学、兰州老街等场所,演出覆盖游客、企业职工、师生等不同群体,生动践行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光荣传统。负责此次直播的市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崔巧叶告诉记者:“本次活动中,乌海市和兰州市、县两级媒体共24个平台参与直播,累计观看量21.29万人次,有效拓宽传播边界,让北疆文化通过屏幕传播到与我们共饮一河水的兰州,让更多的人了解北疆文化,热爱北疆文化。”
在八达岭长城景区,乌海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更是用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演出现场,乌海的“岩小羊”“乌小金”等16种文创产品得到了集中展示,成为传递乌海城市形象的鲜活载体。刘星说:“队员们在与观众互动时,借演出热度与直播流量,将艺术魅力转化为北疆文化的吸引力,联通了乌海与北京两地的文化共鸣。”
没有华丽的舞美,却有最真挚的情感;没有宽阔的舞台,却有最广阔的人心。原创作品里藏着乌海的历史与风骨,田间地头的演出则载着群众的期盼与欢笑,跨城巡演更是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乌海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用多年如一日的坚守,践行着“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的初心,让北疆文化在扎根基层中生生不息,让文艺之花在服务群众中常开常艳,成为照亮群众精神生活、传递时代温暖的不灭火光。( 张文杰) (本版图片均由乌海乌兰牧骑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