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知识产权法庭年审理案件189件

IMG_20251120_090621.jpg

  工作人员梳理案件

IMG_20251120_090921(2).jpg

  走进知识产权审判区

  本网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张巧珍) 庭审敲响正义法槌,调研送来精准服务,展厅里成果直观呈现,座谈中思路碰撞交融……11月20日清晨,呼和浩特知识产权法庭实体化运行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媒体开放日活动,邀请记者走进法庭,感受审判工作流程,见证保护成果。自2024年11月挂牌运行以来,知识产权法庭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为理念,用189件案件审理、多项机制创新、跨域协同发力,为北疆创新实践撑起法治“保护伞”。

  走进法庭,庄严的审判氛围里,每一起案件审理都藏着对创新的守护。一年来,法庭受理案件达成立前1.5倍。审结多起标杆案件:种业领域适用惩罚性赔偿,严惩假冒套牌侵权,为育种创新撑腰;亮剑“傍名牌”行为,涉“江海牌”饲料侵权案顶格判罚,“新达窑”诉“大窑”案助力“蒙字号”做强,用司法刚性维护品牌权益。

  针对知识产权案件技术认定难的问题,法庭联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共建技术专家库,为复杂案件审理提供专业支撑;靠前防范风险,编制企业知识产权风险提示与诉讼指引手册,设立“知行青城”调解工作室,前端化解纠纷235件,93%的上诉案件维持率彰显裁判公信力,让企业维权更省心、更安心。

  “知识产权保护需多方协同,绝非单打独斗。”知识产权法庭庭长韩韬表示,法庭牵头织密协同保护网络,深化呼包鄂乌协同、联动“三省一区”,与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跨省合作,联动检察、执法等多部门凝聚保护合力。紧盯乳业、草业、稀土等重点产业,走访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知行北疆·助企成长”西部行活动,以“创新体检+司法处方”护航企业发展。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