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阿拉善

以质致远 以业兴农!阿拉善:擦亮特色农畜产品金字招牌

  在祖国北疆的辽阔疆域,阿拉善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粮仓沃土,这里干旱少雨,戈壁纵横。然而,就是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阿拉善人以智慧和汗水,紧紧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任务,书写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精彩篇章。

  丰收时节,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6万余亩玉米田里,收割机轰鸣作响,泛黄的苞叶下玉米籽粒饱满金黄。“今年的玉米亩产超出预期,是个丰收年!”种植户徐鑫文手捧玉米棒,笑容灿烂。

  据了解,今年阿拉善盟共完成农作物播种5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7万亩,预计粮食产量突破3亿斤,实现“六连丰”。

  “我们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技术推广,在戈壁上闯出了一条稳粮增收的新路。”阿拉善盟农牧局农业科科长谢金庭介绍,全盟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8.7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高标准农田建成率达96%,远超自治区平均水平。同时,推广贴片式滴灌带26.5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90.62%,全年实现农业节水120万方。

  今年,额济纳旗蜜瓜也迎来丰收,瓜香飘万里。在巴彦陶来苏木的瓜田里,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蜜瓜采摘、分拣、包装。这些带着大漠温度的甜蜜果实,将踏上前往东南亚的旅程。“这里水土好、瓜质优,我们的蜜瓜卖到了越南。”有着20年种植经验的瓜农杨勇承包了100多亩地,专门种植优质蜜瓜。今年额济纳旗蜜瓜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总产量达10万余吨。凭借“高甜度、口感佳、耐储运”的独特品质,额济纳蜜瓜不仅享誉全国,更远销东南亚国家,成为阿拉善特色农产品出口的金字招牌。

  被誉为“中国骆驼之乡”的阿拉善,骆驼存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如今,这些曾经的“沙漠之舟”已变成引领农牧民致富的“产业之舟”。

  2018年,阿拉善右旗巴彦高勒苏木苏布日格嘎查养驼大户黄培智创办了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挤奶母驼已发展到百峰以上。“一峰骆驼一年挤奶收入就有1万多元。”黄培智感慨道,“政府帮我们驯化挤奶母驼、扩大养殖规模,骆驼产业真正成了我们的致富产业。”

  在阿拉善右旗神驼乳业科技有限公司,新鲜驼奶经过精深加工转化为鲜驼奶、驼酸奶、驼奶粉等20余种产品。“我们每天加工鲜驼奶50吨左右,与170余户养殖户建立稳定合作。”公司执行总裁王海东介绍,今年的生产目标是加工驼奶12000吨,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南京、广州等大城市,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据统计,目前全盟骆驼存栏17.4万峰,挤奶母驼2.5万余峰,年产驼奶1万吨以上。一条完整的驼产业“养殖—加工—销售”链条已然成型,正带动越来越多农牧民增收致富。

  在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一群群毛色洁白的白绒山羊正悠然漫步。这些看似普通的山羊,身上却藏着“软黄金”——它们所产的羊绒以纤细长、色泽好、净绒率高著称,曾荣获意大利国际山羊绒“柴格那”奖。“目前,我们已建成10座现代化羊圈及保温棚,白绒山羊存栏3000只。”阿拉善洪叶百纯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允炜告诉记者,公司的目标是提供世界上绒质最好的原料,让“软黄金”真正成为农牧民致富的“金钥匙”。

  在阿拉善左旗嘉利绒毛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治军正在检查即将出口的无毛绒。“阿拉善白绒山羊是公认的优良畜种,国际顶级羊绒制品品牌企业每年都会前来采购。”张治军说,2025年公司共收购羊绒310吨,出口61吨,创汇800万美元。

  如今,阿拉善盟已形成骆驼、白绒山羊、肉牛、奶牛等多畜种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全盟牲畜总头数达129万头只,主要肉类总产量1.3万吨,奶类总产量17万吨,绒毛总产量745吨。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盟上下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的结果。”阿拉善盟农牧局局长胡武德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全盟农牧系统聚焦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牵头推进7个方面66项具体任务,已完成93.9%,6项盟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度达118.4%。

  如今,农牧产业增量增质,农村牧区安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阿拉善锚定特色发展之路,持续擦亮特色农畜产品金字招牌,描绘出一幅活力四射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王萍 侍新元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