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巍峨山脉到广袤草原,从葱郁森林到沃野良田,从清澈湖泊到连绵沙海,辽阔而充满活力的内蒙古大地,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为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现内蒙古自治区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发展共识与进取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现推出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奋进内蒙古 发展有底气》,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内蒙古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中闯新路、挑大梁、当先锋的干事创业精神,彰显内蒙古锚定“十五五”、奋进谱新篇的强大底气与坚定信心。
央广网锡林郭勒11月20日消息 11月13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的召开为内蒙古的开放发展注入了滚烫动能,会议审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将“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为核心目标,为内蒙古下一阶段发展锚定方向、绘就蓝图。

旅客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公路口岸联检大厅办理入境手续(央广网发 郭鹏杰 摄)
在这一战略布局中,二连浩特市的角色尤为关键。作为我国对蒙开放的最大口岸、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核心节点,这座镶嵌在边境线上的城市,在“十四五”时期牢牢立足“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蒙边境口岸城市”的双重战略定位,始终以开放为核心引擎、产业为发展支撑、生态为根本底线,在服务国家向北开放大局中主动靠前、积极作为。从果蔬生鲜到重载班列,从传统贸易到新能源产业,二连浩特不断推动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跨越式突破,不仅为内蒙古“十五五”桥头堡建设筑牢了坚实根基,更书写出了一份联通欧亚大陆、赋能区域协同发展的精彩答卷。
筑牢“菜篮子”枢纽,中蒙果蔬贸易鲜通无阻
11月17日清晨,天刚破晓,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昊罡果蔬物流园区内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海关工作人员早已完成当日出口果蔬的细致查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新鲜采摘的白菜、生菜整齐码放,饱满的桔子、红彤彤的苹果也被小心装箱,20辆冷藏集装箱货车很快便满载着这份“新鲜”,准备驶向二连浩特公路口岸,奔赴蒙古国市场。

满载果蔬的货车通过二连浩特口岸驶往蒙古国(央广网发 张伟 摄)
这份高效运转的背后,是二连浩特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从二连浩特延伸至蒙古国腹地的铁路与公路干线,宛如一条生命补给线,沿线聚居着蒙古国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口,而这里输出的果蔬,更承担着蒙古国80%的蔬菜水果供应需求。得益于便捷的通道与高效的通关,这些清晨还在园区待运的果蔬,上午完成出境手续,第二天一早就能新鲜地摆上乌兰巴托市民的餐桌,让跨境的新鲜滋味触手可及。
为守住这份“鲜度”,二连海关在中蒙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上不断加码发力。在早已推行的优先审单、优先查验、优先放行等基础措施之上,海关进一步深化“先查检、后装运”的监管模式,通过优化产运销各环节的对接服务,让关企联动机制的效能充分释放,成功将农产品通关时间压缩30%。针对果蔬易腐烂、运输时效要求高的特点,海关创新实施“5+2”预约查检制度,更引入智能监装监卸、即时施封、非侵入式查验等一系列现代化举措。这些做法不仅大幅提高了出口效率,更有效降低了企业的通关成本,为果蔬出口的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自2018年这条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开通以来,二连浩特的果蔬出口量与货值逐年攀升。截至2025年10月,二连浩特公路口岸累计出口果蔬达84.3万吨,货值高达17.2亿元。出口品类也日益丰富,涵盖白菜、甜椒、西兰花等20余种蔬菜,以及苹果、西瓜、香蕉等10余种水果,这条绿色通道早已成为连接中蒙两国的民生纽带与贸易桥梁。
货运攀新高,立体枢纽畅通欧亚动脉
同样在11月17日,二连海关发布的一组数据,彰显着这座口岸的硬核实力:2025年前10个月,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货运量一举突破1600万吨大关,达到1654.2万吨,同比增长3.6%;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130.9万辆节架次,同比增长7.9%;进出口货物值更是高达373.4亿元。其中,进出境中欧班列达3279列,同比增长14.7%,一串串亮眼数字的背后,是二连浩特作为跨境物流门户的强劲活力。

二连浩特国门(央广网发 蔺俊 摄)
作为中蒙最大陆路口岸,二连浩特不仅外联俄蒙两国,更向内紧密衔接呼包银榆经济圈,是国内外商品流通的重要门户。随着中蒙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二连浩特创新性地构建起“3+3”立体化发展格局。依托铁路、公路、航空三大口岸通道,充分激活边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中蒙经济合作区三大平台的聚合效应,重点发展国际贸易、国际物流、进出口加工、跨境旅游等核心产业及配套服务,全力打造沿边地区高水平开放的示范平台。如今,这里的中欧班列日均开行约12列,公路口岸货运通道的货车日均通行量约700辆次,高峰时更是能达到800辆次,日夜不息的车流与班列,勾勒出跨境物流的繁忙图景。
智慧赋能让通关效率再攀新高。二连海关加快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智能查验辅助设备的创新应用让查验更精准高效,智慧旅检无感通关让旅客出行更便捷,自主开发的智慧通关“智铁通”信息管理系统,则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实时追踪与高效调度。一系列举措持续提升着监管效能与服务水平,让国际物流大通道愈发畅通,也让二连浩特成为中欧班列扩线增量的重要支撑。

中欧班列通过国门驶出国境(央广网发 二连浩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中欧班列“中通道”的唯一进出境口岸,二连浩特的班列版图还在不断扩大。“十四五”时期,经二连铁路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已超1.5万列,2025年前三季度进出境班列达2904列,同比增加11.4%。目前运行的班列线路已增至74条,辐射范围延伸至亚洲、欧洲10多个国家和140多个国内外城市或站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班列运载的货物品类不断升级,国产汽车、机械设备、电子电器等高附加值货物占比已提升至40%以上,中欧班列正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二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移民管理警察对中欧班列进行车体监护(央广网发 郭鹏杰 摄)
为保障班列高效运行,呼和浩特海关推广“铁路快速通关”模式,推行舱单归并、“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等创新作业模式,并常态化开展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让“走二连、通欧洲”成为越来越多跨境贸易企业的优选。
产业谋转型,从通道经济到集群发展
长期以来,口岸城市常面临“通道经济”的路径依赖,而二连浩特早已主动破局,全力构建多元协同的产业体系,推动发展从“通道”向“集群”跨越。
跨境电商领域的崛起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引擎,二连浩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持续提速,交易额年均增长超30%,为外贸发展注入新活力;边民互市贸易区通过升级扩容焕发新生,17家加工企业纷纷入驻,形成了“落地加工+品牌输出”的完整产业链条,让跨境贸易的附加值显著提升。与此同时,50万风储一体化绿色能源项目成功并网,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占比持续提高,为口岸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高端高效”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跨境物流、国际贸易加工、边境特色产业协同发力,一套“通道+产业+平台”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已然成型。
9月20日,一列满载48车兰炭的宽轨重载列车从二连浩特驶出,直奔蒙古国巴彦。这趟列车的首发,标志着二连铁路口岸首次利用蒙古国宽轨卸后空敞车装运兰炭出口,是跨境物流模式的一次重要创新。为确保项目落地,二连铁路口岸成立专项营销组与运输保障专班,联合多方实地调研,创新设计出蒙古国宽轨车重进重出的钟摆式物流方案。借助中蒙国境铁路“日对话、月会晤”的常态化机制,运输组织不断优化,列车运行计划精准铺排,再加上优先装车、优先组织、优先放行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不仅让兰炭专列高效稳定开行,更充分挖掘了宽轨车辆的利用价值,大幅提升了口岸通关运输效率,节约了企业运输成本。

铁路站场(央广网发 二连浩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新能源产业的布局更让二连浩特的产业根基愈发坚实。11月13日,国天能源二连浩特智慧储能模组PACK集装箱生产线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这一总投资4000万元的项目,成为中蒙经济合作区第二户落地企业,也为合作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项目规划年产能达3GWh,建设全自动模组、电池箱及储能系统集成测试线,采用行业领先技术实现从电芯检测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自动化生产。建成后将形成年产数千套储能系统的能力,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站、工商业储能等领域,不仅补齐了二连浩特储能装备制造的环节短板,更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发展。
而这座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自2024年3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以来,便成为推动跨境产业合作的核心平台 。2024年这里重点推进9个项目,完成投资1.25亿元,更通过在北京、上海举办的招商推介会,签约协议资金合计83.57亿元,为产业集群发展积蓄了充足动能。
绿色筑根基,生态与经济双向赋能
发展的速度背后,是二连浩特对生态底线的坚守。这座口岸城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口岸繁荣与生态保护实现双向赋能、协同发展。
在产业发展中,绿色低碳成为鲜明底色。以风储一体化项目为引领,二连浩特全力打造低碳示范口岸,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高。国天能源储能项目的落地,更是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添砖加瓦,推动口岸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不断迈进。在跨境生态保护方面,二连浩特主动作为,与蒙古国建立起跨境草原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将草原沙化治理、湿地保护等工程常态化推进。

恐龙博物馆(央广网发 二连浩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城市建设中,生态理念同样贯穿始终。二连浩特的城市绿化覆盖率逐年提升,街头的绿植为边境城市增添了更多生机;垃圾分类精准落地,污水处理设施高效运转,一系列环保举措的扎实推进,让“绿色口岸”的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让二连浩特的发展更具韧性与可持续性。

干净整洁的市区(央广网发 蔺俊 摄)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莹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既是对国家沿边开放布局的精准响应,也是内蒙古立足毗邻俄蒙的区位禀赋、释放开放潜力的关键举措。二连浩特市凭借“对蒙开放最大口岸”“中蒙俄经济走廊关键节点”的独特地位,以及“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成为推动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其“十四五”时期坚守“开放为引擎、产业为支撑、生态为底线”的发展框架,主动融入国家与自治区发展大局,努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宏观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深度契合。
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扬帆启航的关键节点,二连浩特市的前行方向愈发清晰。未来,这座边境口岸城市将继续锚定“向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深化跨境合作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做强特色产业中夯实发展根基,在守护生态家园中筑牢发展底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让内蒙古的开放之花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