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绘就民生幸福图景 筑牢民政善治根基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干字当头,聚焦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深化“六个工程”、抓实“六个行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提高民政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切实以更高的要求、更实的措施、更好的服务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呼伦贝尔新篇章贡献民政力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

  全市民政系统聚焦“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打造“颐享 呼伦贝尔”养老服务品牌,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取得显著成果。

  2021年以来,全市各类养老服务场所从388所增长至685所,“十四五”期间增长率为76.5%;老年助餐点185处,实现从零到有;养老护理型床位占比从55%增长至81%;每个旗市区均建立1所兜底保障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率达100%,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达100%,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达100%,有意愿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

  国家级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成效显著,构建旗、乡、村三级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呼伦贝尔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通“96111”为老服务热线,城市“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持续完善。实施“养老服务+行业”行动,立足地域特色打造“知青团”“旅居康养”等旅居养老特色产品,精心开发2条旅居养老路线,重点推出10家高品质旅居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居家适老化“换新”补贴活动,“十四五”期间累计为4236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同时,民政系统聚焦养老服务人才需求,2021年以来培养培训养老护理员5400余人次,1家院校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2家机构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全市养老服务人才持证率大幅提高。

  深化社会救助制度

  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

  +++

  呼伦贝尔市民政系统构建制度更完备、流程更规范、服务更高效、覆盖更全面、响应更及时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科学合理调整城乡低保标准,2021年以来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710元、475元提高到808元、650元,“十四五”期间增长率为13.8%和36.8%,7个旗市区实现社会救助标准城乡统筹,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通过扎实举措保障全市10.7万城乡低保对象、7800余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

  推行社会救助“双承诺”工作机制并入选民政部2024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名单,提质增效优化救助服务,开展形式丰富的政策宣传活动,有力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知晓率,通过构建精准高效救助体系,筑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促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等参与社会救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深化社会福利机制

  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

  民政系统强化困境儿童关爱保护,落实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21年以来孤儿集中供养标准由1580元/月提高到2157元/月,“十四五”期间增长率为36.5%;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供养标准由1329元/月提高到1913元/月,“十四五”期间增长率为43.9%

  自2023年起为全市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集中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打造“青青草成长在线”“映山红”等多个购买服务品牌,链接社会资源,常态化开展关爱保护服务活动,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同时,提升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2021年以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100元/月提高到125元/月,“十四五”期间增长率为25%。高效推进“精康融合行动”,实施“助康工程”,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对流浪乞讨人员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全力做好兜底保障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生活。

  深化专项公共事务

  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

  +++

  民政系统出台《文明祭祀条例》,开展殡葬领域“减项降费优服务”专项行动,全力推动全民惠民殡葬,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切实减轻群众治丧负担,实现殡葬行业服务质量与社会形象实现双提升。同时,婚姻登记实施“全国通办”,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全民提升婚姻登记处服务能力,有效化解家庭社会矛盾纠纷。

  编辑出版《如果地名会说话—呼伦贝尔印记》及《呼伦贝尔地名释义》;2022年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各旗市区命名乡村地区“有路无名”道路41条、采集上图兴趣点3802条、设置地名标志2641块;完成第四轮蒙黑省界、第六轮呼兴盟市界及各旗市区界线联检,实地踏查界线5000余公里,安装盟市界智能界桩10块

  深化民政领域社会治理

  推动社会组织公益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

  民政系统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2021年以来将社会组织成立、注销等办理时限由法定时限6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压缩比95%。实施一次性告知、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通过购买服务规范离任审计和注销清算,实现业务办理全流程高标准规范管理。

  深化“五社联动”机制,实现全市136个苏木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扎实推进慈善惠民载体建设,揭牌运营3家慈善超市,为辖区困难群体提供9折购物等暖心服务。聚焦老年群体洗浴难痛点,投入100万元慈善资金推进“暖心助浴”工程;2024年开展“生命之源大爱续航”肾透析帮扶项目以来,为139名患者提供15637次帮扶;2021年实施“爱眼之光洒草原”诊疗项目以来,为1459名患者开展免费复明手术;创新服务模式吸引30家社会组织、270余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剪证初心”公益理发服务,累计服务老年人、环卫工人、困难群众4600人次

  下一步,呼伦贝尔市民政系统将深刻领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根本保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结合民政实际推动“十五五”目标落地见效,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工作要求在民政领域落地生根、见行见效。呼伦贝尔市民政局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