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梳理总结党在内蒙古领导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有助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壮丽篇章,有力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和繁荣发展。梳理总结党在内蒙古领导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有助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在民族事务治理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
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过程中,内蒙古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民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的行动自觉,进一步坚定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建立全流程政策审核机制,对民族工作领域的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审查,确保民族工作与中央决策部署高度一致。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民委委员制,构建“统战委员+网格员+联络员”基层工作格局,实现民族工作触角延伸至末梢,推动党的民族政策稳定执行。四是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群众认可的“四个特别”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处理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效落实;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民族团结、边疆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民族工作的长效性与可持续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新时代党在内蒙古领导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价值取向的核心地位。从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到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每一项举措都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展开,让民族工作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等活动,显著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依托草原生态发展特色文旅,带动农牧民增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制度设计、基层民主协商确保各民族平等参与社会事务,让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通过优化社会治理工作格局,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与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决定着民族工作的历史走向。
在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上,内蒙古弘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优良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将维护民族团结纳入地区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进步。将各民族一律平等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通过法治与政策保障,确保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平等权利;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确保各民族在教育、就业、基础设施等领域享有同等发展机会,缩小民族间发展差距,让各民族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增进道路自信和制度认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法治化治理机制,保障各民族更好行使民族区域自治各项权利;通过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确保国家政策与地方实际相融合,将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始终保持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时代党在内蒙古领导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始终以增进共同性、包容差异性为原则,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是深化宣传教育。通过分众化宣讲与数字传播,引导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二是打造文化符号。深挖北疆文化资源,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三是促进民族“三交”。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加强区域协同机制,形成广泛的社会联结,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出台指导意见推动人口流动融居,通过专题协商、示范盟市建设、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实践,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综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奋进“十五五”新征程,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我们要坚持党领导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确保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上继续走在前列。(作者:李丽萍,单位: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员会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