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聚焦主线做好课程思政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须将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应对百年变局、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自古以来,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繁衍生息、共同繁荣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你来我往、迁徙流动,一段段历史佳话不断传颂,各民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聚焦主线做好课程思政工作,要通过强有力的引导,推动课堂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升华为价值引领和信念塑造,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一种认知内化为一种情感、从一种认同升华为一种使命,自觉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此,要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四对关系。

  一是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共同性是主导、前提和根本,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增进共同性并不意味着消灭差异性,尊重差异性也不是固化差异,共同性与差异性可以互相成就。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聚焦主线做好课程思政工作,要深挖课程内涵,找准融合切入点,把党的创新理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有机嵌入课程的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中,不断增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搞清楚哪些方面必须“同”,哪些方面可以“异”。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上不能有差异;同时,要对各族学生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包容,让各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二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核心和根本,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各民族意识是特色与基础,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历史和传统,是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源泉。在教学实践中,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践考察等方式,生动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引导广大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坚定的政治认同、深刻的思想认同和真挚的情感认同。要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深刻理解“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多元”之美只有在“一体”的格局中才能真正焕发光彩,而“一体”的稳固坚实,有赖于“多元”的丰富滋养。

  三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增进各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为核心,形成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是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从理论上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实践中以辩证的观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立场。聚焦主线做好课程思政工作,要创新“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深入改革开放前沿、科技创新一线,实地感受物质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另一方面,要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文化传承中心等精神育人平台,开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主题实践活动,助力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进而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姚竹颜,者单位:乌海市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