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将党风党纪硬要求变为硬举措、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向全党释放一严到底、寸步不让的信号,形成震慑效应。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内在规律,为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提供了根本遵循。

  风腐同查同治理念源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深厚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对作风建设有诸多深刻论述。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应保持纯洁性,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批评某些社会主义者身上存在的诸如阿谀奉承、华而不实等不良作风。恩格斯将“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的机会主义做法界定为危险行为,这种做法任其发展会导致腐败堕落等严重后果。马克思、恩格斯对作风建设的论述,警示党内作风问题可能侵蚀党的根基,为“风腐一体”“由风至腐”“风腐同源”等党风廉政建设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风腐同查同治是党在作风建设方面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在自身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既注重作风又强化纪律、齐抓共管的发展道路。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惩治贪污腐化分子的文件《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指出,党内的投机分子在个人生活上表现出“极坏的倾向”,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贪污,对有这些行为者务必清除出党。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腐败不清除,苏维埃的旗帜就打不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苏维埃中央政府开展了以肃清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廉政运动,这是中共党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腐倡廉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改革开放后,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新时代以来,党中央要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纠治“四风”,加强作风建设。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把握不正之风和腐败互为表里、同根同源特征,进一步健全风腐同查的工作机制;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指出,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细查腐败背后的享乐奢靡等作风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等要求和部署。从“风腐一体”到“风腐同查”再到“风腐同查同治”,我们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

  风腐同根同源,风腐同查同治,是我们党对新时代正风肃纪反腐实践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我们必须以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的思路举措,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着力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确保党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正所谓“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风腐同查同治的最终目标是维护群众权益、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就要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

  坚持问题导向。当前,“四风”问题呈现出一些新表现新动向、滋生出一些新花样新变种。从时间节点看,节假日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的高发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多发生在岁末年初。从场所上看,“四风”问题从明面走向了暗线,违规吃喝的地点从饭店、酒楼转到了机关食堂、私人会所。从形式上看,有的干部表面上来往少了,但暗通款曲的多了;直接输送的少了,由他人代劳的多了。一系列数据和通报从侧面印证,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在权力运行轨迹中相互渗透,形成风腐一体的复杂生态。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以精准施策推动治理效能提升。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风腐同查同治,核心是将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视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突破形而上学的割裂思维,继而破解“边纠风边生腐”难题。要将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协同治理,既要“由风查腐”循线深挖,揪出隐藏在“四风”问题背后的腐败问题,又要“由腐纠风”,透过腐败案件深入分析作风“活情况”,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紧盯不放、寸步不让。要深挖彻查典型案例,释放从严监督执纪的强烈信号。如违规吃喝涉及的领导干部往往不止一人,经常是查处一个、揪出一串。因此,对正在审查调查的对象,不仅要调查本人的问题,还要深挖“一桌餐”当事人,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片”的效果。在治理时序上,要从事后惩处转向事前预防;在治理效果上,要努力实现标本兼治;在治理目标上,要从“不敢腐”进一步深化为“不想腐”,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实现从“治表”到“治心”、从“惩腐”到“防风”的跃迁。  (作者:孔誉淳,单位:中共兴安盟委员会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