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论评论

构建生态友好的现代化社会

  共护熊猫家园、共建美丽世界、共享开放机遇,国宝大熊猫再次成为纽带,将海内外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熊猫爱好者拉进一个共同的朋友圈,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发展。

  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11月21日在成都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大熊猫家乡,分享共护、共建、共享理念,共倡生态文明新未来。

  当前,地球正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传统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与不可持续性日益加剧。与此同时,全球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共识弱化、协作不足、南北差距扩大等挑战。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平与友好的“形象大使”,大熊猫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象征意义更加凸显。

  中国绿色发展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人与自然并非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割裂状态,而是一体共生、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国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的高度,以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支柱”框架进行拓展和完善。

  中国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印证: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中国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不仅是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展现了胸怀人类前途命运的大国担当。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和人类未来发展,国际社会需要携手同行,秉持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挑战。

  生态文明没有国界,只有同筑生态文明之基,才能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只有不断扩大交流互鉴的“伙伴圈”,才能把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愿景变成各国人民的现实图景。(新华社记者高健钧)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