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11月25日讯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李国萍)11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深化以营商环境为基础的重点领域改革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专场,自治区党委金融办、自治区国资委、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自治区政数局和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内蒙古“十四五”时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情况。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内蒙古金融系统聚焦“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为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在持续优化金融资源结构配置方面,围绕“五大任务”“六个工程”“六个行动”等重点任务,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资源投入。“十四五”时期,全区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量较“十三五”时期增加1400多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年均复合增速超7%,高于同期全区GDP年均增速。截至目前,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7万亿元,较“十三五”末期增长40%;全区涉农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为“十三五”末期的1.3倍、2.7倍、2.3倍和1.8倍;全区涉外收支总额2043亿美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137%,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初步构建起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民营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现代能源、对外开放等政策措施为抓手的“1+5+N”政策框架。截至目前,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达1.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6%以上。
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方面,金融部门多次组织开展政金企对接活动,累计向金融机构精准推送企业1962家(次)、项目8937个,推动金融供给端与企业需求端精准对接、联动发力。在深入开展“金融助企”行动中,我区出台多项稳企惠企金融服务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截至目前,内蒙古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7960亿元,较“十三五”末期增长37%。
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年初,内蒙古开展了助企行动,由自治区国资委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以“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找订单、跑项目、强科技、促合作、解难题”五个重点服务内容,不断强化助企、惠企、扶企措施落地见效,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协同机制建设方面,自治区国资委统筹协调各厅局,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组织各类对接会议30余次,畅通“蒙企通”“国企服务台”等诉求渠道,形成上下联动的助企工作格局。全区共受理企业问题7727个,截至目前办结率达到87%。
在深化助企服务方面,产需对接促成特种钢、特种车辆、特色农畜产品等一批订单;3308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9100家,助企攻关技术项目672个;安排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资金、科技“突围”项目资金等超过5亿元;“蒙科聚”创新平台帮助企业转化科技成果655项,转化金额8.2亿元;吸引大型央企、行业龙头企业、优势民营企业签约,以市场化的方式与内蒙古本土企业合资合作,促成各类项目1291个,金额7770.7亿元,有效带动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是助企行动的重要亮点。10个涉企“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全部上线,实现高效办件4121件;清理涉企审批特殊环节35个,合计压减特殊环节办理时限1700余个工作日;2025年至今,开展政金企对接活动291场,一批企业重点项目授信意向3190亿元,签约金额2926亿元,落地金额1837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综合检查一次”改革与“扫码入企”协同配合推行后,行政检查同比下降15.5%,企业发展负担进一步减轻。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市场监管部门锚定“公平有序、活力迸发”的市场环境建设目标,在优化营商环境、便利企业准入准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实现企业办事更加高效、市场秩序更加有序、监管执法更加公正,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市场监管支撑。
为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变更、迁移登记、注销登记、开办“餐饮店”、个转企等5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内蒙古市场监管部门从准入环节上拆围栏、优环境,5项工作办理时限分别缩减至1个、2个、12个、9个、5个工作日。涉企服务由多地、多窗、多次向一地、一窗、一次转变。“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经营主体总量发展到301.7万户,经营主体年均增长15万户,千人拥有经营主体数达126户。
为激发市场新活力,内蒙古创新开展“体检式监管 服务型执法”模式,不以处罚为目的、不以罚款划句号,寓服务于监管之中,构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执法模式。近年来,内蒙古市场监管系统共办理不予行政处罚案件4429件,减轻处罚案件6193件,从轻处罚案件5670件,包容审慎、合规指引成为监管新常态。
与此同时,通过建立“风险+信用”的分级分类涉企行政检查模式,内蒙古对诚信经营、检查未发现问题、综合评价等次高的企业及时纳入“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对综合评价等次低的检查对象,适当提高检查频次,提升涉企行政检查质效;取消了没有实际成效的行政检查事项。这一模式实施以来,内蒙古市场监管领域发起检查任务同比减少5.21%,入企批次减少8.41%,跨部门协同执法比重由41.47%上升到50.25%,对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通过以信用风险为导向实施分级分类监管,问题发现率由27.41%提升至41.72%,监管针对性靶向性更加精准。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体现。“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累计推出511项改革举措,根据监测显示,营商环境各领域和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经营主体活力得到新激发、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水平迈上新台阶、政务服务效能实现新跨越。
当前,在企业开办环节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区率先实现“个转企”业务零成本、快办理,企业信息变更等高频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围绕经营主体登记、社会信用、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我区形成“1+N”营商环境法规政策体系,为营商环境的优化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基础。为高标准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内蒙古构建了由铁路、公路、航空相互配合的立体化跨境通道网络,依托对外开放口岸,形成了多方位的开放格局。满洲里与二连浩特两大口岸形成连接亚欧的“黄金双通道”,“十四五”期间,累计到发中欧(亚)班列1900列。
“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是国家层面针对政务服务领域推出的一项重要改革,自治区政数局作为牵头部门,聚焦产业全链条发展堵点与企业群众办事难点,以场景化、集成化服务为切入点,重塑跨部门协同办事流程,全面推动“一类事一站办”成为政务服务新常态,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自2024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已推出四批共42个“一件事”,内蒙古在落实国家部署任务的基础上,自主推出12个“一件事”,涵盖经营主体从开办到注销、个人从出生到身后“两个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同向协作,目前已推动国家部署的40个、内蒙古新增的8个“一件事”上线运行,累计办理1403万件,办理环节、材料、时限分别压减72%、50%、72%。
民营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十四五”以来,内蒙古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自治区专门成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作为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专职机构,紧紧围绕“政策赋能、服务提质、难题破解”三组关键词,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2024年6月,自治区党委政府聚焦公平准入、提升办事效率等企业关切,出台了20条高含金量支持举措,相关部门在金融服务、科技支撑、市场准入等领域出台配套政策文件40余项,构建起有力的制度框架,落地成效显著。包括设立1亿元民营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风险分担资金;安排1.5亿元研发奖补资金,有力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在2025年全区规划的独立新型储能专项行动项目中,民营企业规模占比提升至95%。
为了全力当好企业“娘家人”,内蒙古设立“蒙企通”民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更贴心、更便捷的服务。2021年平台上线以来,入驻单位突破4000余家,认证经营主体60万余户,平台访问量超过1850万次,已成为获取政策、咨询答疑以及反映问题的主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