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6人干213人的活 纠错业务量<1% 从一场工资审批改革看基层减负之道

  本网11月25日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宋爽)“以前为了一笔岗位调整后的补发工资,我得跑多家单位,反复沟通。现在只需提交一套材料,1天即办结。”11月25日,乌海市公安局劳资人员王敏提起工资审批的变化,语气里满是轻松。这份轻松源于今年4月份开始,乌海市在全区率先推行工资审批事项集中代办改革,瞄准工资审批“多头跑、时效慢、耗力大”痛点,用机制创新为基层卸下“重担”。

  长期以来,工资审批因涉及编制、人社、财政等多个部门,流程繁琐,成为基层劳资工作的“老大难”。

  这场改革的核心,直击“分散办理”的痛点。针对工资套改、病事假待遇执行等易出错、耗时长的业务,乌海市不再让各单位“各自为战”,而是抽调6名熟悉政策的业务骨干,组建“小精专”代办团队。这支团队扛起原本分散在各单位213名劳资人员的工作,不仅让工资审批“攥指成拳”,更直接释放84名人力回归教育、社区服务等主责主业。

  效率的跃升,源于“数据跑路”替代“人工跑腿”。改革中,乌海市委组织部整合3500余名干部职工工资信息,搭建涵盖工资结构、变动频率、待遇标准的全景式数据库,将各单位以往报送的“二手数据”,转化为可追溯的“一手资料”,统计效率直接提升60%以上。更关键的是,该市统筹纪委、编制、财政、人社等多部门,建立“三日达”信息抄送制度与24小时快速响应机制:干部录用、职务变动等关键信息按时抄送,待遇核定当天完成,彻底终结“材料反复递、审批等半年”的困境。

  改革的成效,体现在回应群众和基层干部的关切上。2025年新考录公务员的工资审批,从过去约6个月的周期,压缩至“当月录用、次月发放”;岗位变动、晋级晋档等高频事项,实现“即申报、即审批”;纠错业务量压减到1%以内。截至目前,代办团队已办结调任转任、绩效奖金发放等40余项工资变动业务67批次,覆盖1132人次。

  谈起改革过程,乌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树荣深有感触地说:“减负不是 ‘少干活’,而是 ‘少干没用的活’。乌海市的这场工资审批事项集中代办改革,不仅推动基层减负落到实处,更标注出新时代基层减负的核心方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机制创新破题,才能让减负减到点子上,让服务暖到心坎里。”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