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充电小设施撬动城市大治理

  从飞线充电的提心吊胆到扫码付费的方便快捷,从小区内的乱停乱放到车棚中的井然有序,从楼道里的安全隐患到监控下的安心放心……去年以来,包头市昆都仑区累计投入2300万元,为全区350个居民小区建成充电车棚1161个、充电桩13185个,充电设施覆盖率接近98%。给电动自行车充电看似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却是连接着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治理观念的要事。

  想要为居民解难题,就要和居民面对面。当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地上门收集意见,敲开的不仅仅是房门,更是通往民心的治理通道。“走访入户”“凉亭座谈”,这些“笨办法”,却成为了数字时代沟通群众的有效捷径。调研问卷可以生成二维码、群众意见可以网上投票,但民生痛点不会自动变成治理重点。想要给难题精准把脉,就要无限地向群众心坎走去。当社区主动对接新能源服务企业,企业最终以“成本价运营”模式参与建设,多元共治的和谐理念就已深入人心。

  城市治理需要环环相扣的治理体系。针对不同小区特点,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安装也需要“私人订制”:比如,老旧小区合理设置供电点位,为居民提供便利;无法新建或改建的小区,至少在外围配备一个公共充电车棚,满足居民需求;空间紧张的小区,充分利用零散空间建设小型化、分散式充电桩集群;新建小区则在规划阶段提前布局,通过人车分流、加装阻车护栏等方式,引导居民规范充电、养成良好习惯。

  完善充电设施的背后,是写满居民幸福生活的民生账本。当每个社区的充电桩都能亮起温暖的灯光,当居民不再为电动自行车充电而费心费事,当杂乱的飞线不在、车棚内车辆摆放井井有条,这座城市的治理网络必将更加精细和有效。 (周启航)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