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起收黄芪

晾晒在地头的黄芪

益农百丰(内蒙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
2021年,6.1万亩;2024年,14.4万亩——这组翻倍增长的数字,是“中国固阳·正北黄芪之乡”在“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的直观注脚。从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实现“全国受益”,到建成4个绿色高产高效核心示范区,再到规划中的1400亩黄芪产业园拔地而起,北纬41°黄金纬度带上的这株“仙草”,正成为固阳县乡村振兴的“黄金支柱”。
“十四五”以来,固阳县锚定“做强做精黄芪产业、实现一芪富农”的核心目标,以种质保护为根、科技赋能为翼、品牌塑造为魂、全链发展为纲,推动传统黄芪种植完成向现代化产业集群的蝶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种质技术双轮驱动
固阳县的黄芪种植史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而“十四五”时期的深耕细作,让这份传统优势焕发新生。截至2024年,当地不仅实现种植面积从6.1万亩到14.4万亩的跨越式增长,更建成“固阳黄芪野生种源基地”“千亩仿野生保护基地”等多个核心载体,500亩种质资源圃的投用,为“正北黄芪”的纯正基因筑牢防线。
种质资源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双向发力”,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固阳县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深度合作,建立黄芪种植地方标准,培育优质瓶苗,1540亩仿野生种源基地守护着道地药材的品质根基。针对行业痛点自主研发的高垄覆膜育苗机和智能收获传输一体机,彻底解决了育苗质量参差不齐、采收损耗率高的难题,实现黄芪“种得好”向“种得精、收得净”的转变。
通过连续承接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固阳县构建起技术攻关、评比展示、示范推广“三区联动”体系,让标准化种植技术走进田间地头。
全链升级提质增效
在固阳县黄芪产业园内,机器轰鸣中透着发展的热度。这个总投资1.6亿元、规划面积1400亩的产业载体,已经聚集10家涵盖初加工、精深加工的企业,构建起“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为产业增值打开无限可能。
目前,当地20家初加工合作社年加工能力已达2000吨,带动就业200余人,3家黄芪秸秆饲料厂实现药材全株利用,产业升级的脚步并未止步于初加工,固阳县持续推动黄芪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成功开发出药品、食品、化妆品等7大系列200余种单品,让昔日的“初级药材”完成向“多元商品”的华丽转身。
政策扶持的精准滴灌,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固阳县推动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1年-2025年)》明确了覆盖轮作、仓储、电商等关键环节的奖补政策;2024年获批的黄芪产业强镇项目获得中央及自治区财政补贴330万元,带动企业自筹990万元聚焦种苗繁育等核心领域,第二批770万元补贴项目的稳步推进,更让企业发展信心倍增。
品牌赋能市场开拓
“世界黄金纬度,中国固阳好物”,这句北纬“41°固阳献”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口号,如今已响彻全国中药材市场。自2021年发布以来,该品牌已授权55家企业的266款产品使用,品牌价值攀升至213.79亿元,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固阳黄芪走向全国的“金名片”。
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源于品质的硬核支撑。固阳黄芪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多项认证,其黄芪甲苷含量达0.194%(为药典标准两倍),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0.086%,两项核心指标均居全国首位。5家企业获得有机黄芪资质,“正北芪”以色正、味甘、质密的优良品质,成为全国黄芪领域的标杆产品。
线上线下融合的推广模式,让固阳黄芪的市场版图不断扩大。通过参与“好物知时节,国色绽芳华”二十四节气直播、新华网新国货等10余场线上活动,以及50余场线下展销会,固阳黄芪成功走出内蒙古,走进全国消费者的视野。2023年,黄芪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更为这一产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一株草到一个产业,从一片地到一个集群,固阳县的黄芪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了华丽蜕变。随着各项举措的落地见效,这株承载着农民心愿的“黄金草”,未来还将书写出“一芪富农”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力量。(梁晶晶 祝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