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广州的平面设计师在应聘一家网络公司的设计岗时,对方提出“试用期”的前置条件:10天的“试岗期”。通过“试岗期”后,才会进入“试用期”。在接受“试岗期”后,该设计师在3天内设计出了3版LOGO初稿和3张宣传海报,其中一个LOGO还被发布在公司的主视觉页面上。正当他以为自己可以顺利入职时,被电话通知公司负责人不满意自己的设计,“试岗期”没有通过。
——据央视网
锐评:3天“试岗期”产出多个设计成果被公司使用却在最后惨遭淘汰,公司的这种行为既破坏职场生态,更违背公平诚信原则。相关部门应强化监管,以法治力量守护职场公平正义。
日前有媒体报道,大学里出现了“专业替课”服务,即有偿帮大学生“替课”。一些“从业者”在各种互联网平台发布信息,并明码标价“早自习最累,早上8点1节课25元,其他时间的普通课程20元1节。专业门槛高的实验课,价格能涨到35元至65元不等”。
——据人民网
锐评:把本该自己学的课交给陌生人代劳,折射出部分学生的懒惰甚至投机心理。这一现象也是一些大学课程需要检视与更新的信号。
近年来国货“潮品”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新亮点。不久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情况。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其中出口节日用品、玩偶、动物造型的玩具超过500亿元,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产品火遍全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彰显的是外贸企业的创新力、依托的是中国制造的硬实力。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锐评:国货“潮品”出海畅销的背后,既有传统文化赋能产业的软实力,更有中国制造硬实力托底,既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彰显,更是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近期,荒野求生挑战赛的相关信息频繁冲上热搜,但有从业人员披露,其中不少赛事信息都是假的,网友交了报名费后主办方就不见了。而选手营养不良被迫退赛、救生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也同样被人诟病。
——据光明网
锐评:任何一项无视安全与规范的新兴活动,都不可能走长远。健康有序的行业生态,必须建立在正规、专业、成熟的组织管理之上。
近期记者调查发现,“外国山海经”“AI山海经”等AI魔改(指利用AI技术对原作品进行大幅或颠覆性改编的行为)内容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甚至渗透到低龄群体中。与此同时,包含血腥暴力、恶搞低俗内容的“邪典动画”也借助AI技术卷土重来。部分经AI魔改后的内容还被制作成商品,在电商平台销量甚多。
——据《法治日报》
锐评:AI魔改入侵未成年人世界,危害不容小觑。技术发展总是伴随着新的挑战,面对AI的快速发展,更需加快内容监管的同频迭代,为孩子们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近日,一则“健身房未经会员同意直播顾客锻炼”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杠铃区被怼脸拍,瑜伽动作被特写传播,这些场景在流量驱动下竟成了“素材”,许多会员在毫不知情中沦为网络平台的“流量工具”。类似乱象不仅限于健身房,商场、景区、餐厅等公共场所也频现无差别拍摄。
——据《扬子晚报》
锐评:公共场所无差别直播和拍摄,本质是流量至上对个人隐私的公然侵犯。追求流量不能以牺牲他人隐私为代价,相关平台应加强监管,让流量变现回归合法合规的轨道,守护公共空间的隐私边界。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20款存在侵害用户权益的智能终端产品,涉及智能音箱、智能门锁、学习终端等智能硬件品类。强制索权、超范围收集信息、私自共享个人信息……这些违规收集与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是个别智能终端或应用程序侵害用户权益的典型表现形式。
——据新华网
锐评:企业逐利凌驾于用户权益之上,此类行为既触碰法律红线,更透支行业信任,需强化监管问责、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筑牢智能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