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节粮减损建设好“无形农田”

  秋收过后,北疆田野切换至“储粮模式”。在兴安盟,码趟子、上栈子、搭屯子,一座座“玉米楼”拔地而起,巧解“地趴粮”困局;在巴彦淖尔,入仓小麦集体住进智能“空调房”,精准控温、智慧管理让粮食有效锁鲜;在赤峰,谷物通过提升机冲进“风干仓”,或被传送带送入“烘干塔”,大幅降低霉变损耗……内蒙古各地多措并举、多向发力,全力以赴打好节粮减损组合拳,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粮食安全,不只与广袤田野上的丰收有关,还与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密不可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我国粮食虽连年丰收,但供求“紧平衡”态势长期存在,在坚守“有形良田”面积的基础上,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是筑牢大国粮仓的关键。一直以来,内蒙古各地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节粮减损,在精准收割、科学仓储、高效物流、适度加工等环节上下功夫,全力将隐形漏损点转化为效益增长点。

  机收是粮食落袋为安的第一步,也是守好粮食减损的第一关口。以前,每到收获季节,人们总会到田里拾麦穗,捡玉米棒子。如今,这一场景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历史。麦浪翻滚处,智慧农场用上无人驾驶收割机,在转弯处不压苗、不漏割、不抛撒,机收减损效果明显;玉米成熟后,籽粒直收改变传统耕作模式,减少了摘棒、脱粒等多道环节,有效避免了霉变、遗撒和破碎等问题……这些年,内蒙古一手抓装备优化、一手抓机手培训,机收减损潜力被持续挖掘。不少盟市还依托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代清理、代检测、代烘干、代存储、代销售的粮食收储“五代”服务,不仅解除了农户粮食收储的后顾之忧,实现节粮减损,还提升了粮食附加值。

  粮食仓储是节粮减损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丰收成果、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粮食怕热,环境温度过高可能造成发霉、变质;粮食收储过程中,害虫和虫卵不可避免地混入粮堆,蛀蚀粮食,造成粮食数量上的损失……新鲜、健康、优质是消费者对粮食品质的期待,也对粮食储存环节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内蒙古以“科学储粮+智慧监测”推进节粮减损,一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储粮模式,积极打造现代仓储体系,推动分散储粮向集中储粮转变、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跃升;另一方面推广应用智慧监测技术,助力人管粮仓向智管粮仓跨越,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粮食储存保质保鲜水平。

  促进粮食精深加工,最大限度挖掘每一粒粮食价值,是粮食减损增效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以通辽为例,通过精深加工助力节粮减损,一粒玉米玩转“72变”,除了做饲料、榨油外,还能变成苏氨酸、甘露糖等12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在河套平原,随着小麦加工利用不断精细化,麸皮等一些以往利用效率不高的“边角料”实现逆袭。实践证明,持续深挖粮食精深加工潜力,推动粮食“吃干榨净”,就能在有效整治粮食“跑冒滴漏”中更好守护粮食安全。同时,节粮减损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参与“光盘行动”,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才能推动节粮减损形成全链条闭环。

  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节粮减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必须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只要我们不弃微末、不舍寸功,从种植到收获、从田间到粮仓、从车间到餐桌全链条协同发力,贯通种收运储加销各环节,不遗余力提高粮食节约减损效能,北疆粮仓必将更加充盈,中国饭碗定能越端越牢。 (哈丽琴)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