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中国环境报》第7版刊发了《美丽内蒙古建设规划纲要印发 从七个方面设置24项重点任务》的文章,报道了从“十山九秃卷黄沙”到“林海苍茫锁高原”,一场历时三十余年的绿色革命,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悄然上演。准能集团将昔日的“鸡爪子山”变为瓜果飘香、草木繁茂的“煤海塞罕坝”,绘就了一幅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11月26日《中国环境报》第7版

准能集团矿区北排土场叠翠林区
从“十山九秃卷黄沙”到“林海苍茫锁高原”,一场历时三十余年的绿色革命,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悄然上演。准能集团将昔日的“鸡爪子山”变为瓜果飘香、草木繁茂的“煤海塞罕坝”,绘就了一幅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夕阳西下,鄂尔多斯成群的候鸟掠过曾被称作“鸡爪子山”的连绵山丘。国能准能集团矿区排土场上苜蓿茂盛,改良后的土壤中有蚯蚓蠕动。昔日的沟壑纵横,经过开采—回填—覆土—平整,已成为植物生长的沃土;熟化培肥后的土地上,嫩芽破土而出,展现出生命的顽强。
在这里,一场持续三十余年的绿色革命,让工业轰鸣与自然生机达成了精妙的平衡,共同绘就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荒漠生绿洲 土地焕新颜
步入准能黑岱沟露天矿,仿若置身于时空的交界。一侧,巨型电铲轰鸣运转,以每小时近万吨的效率剥离岩层;另一侧,去年刚完成修复的排土场上,苜蓿与沙打旺已长及膝高。红外相机不时捕捉到松鼠、野兔在草丛间的灵动身影。
开采的轰鸣与自然的生机在此交融,这背后,是准能集团独创的生态减损型“采—排—复”一体化模式与“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的系统方法,为工业与生态的平衡提供了可行路径。
采——绿色开采,奠定生态根基。准能集团自建矿之初,便引进先进设备,构建特大型露天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通过国产35立方米级液压铲与无人驾驶卡车协同作业,首次实现采、装、运全流程无人化,从源头为绿色转型奠定高效、集约的根基。
排——科学重构,重塑沃土良田。为最大化恢复生态,准能集团采用“表土堆放—岩石剥离排弃—下层黄土覆盖—表土覆盖—土地平整”的科学流程,确保覆土厚度达两米以上。创新构建“整体包围、分层拦阻”的水土保持体系,并设计“盛水盘子”式排土场结构,提升雨水利用率,为生态重建奠定稳定基础。
复——系统重建,焕发土地生机。基于多年研发,准能集团形成了独特的植被选择体系,建立灌草型、乔草型、乔灌型和乔灌草型四种生态结构模式,采用短期、中期、长期结合的土壤改良措施,布局生态与经济植物区,使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提升。
通过“上游拦洪、下游拦渣、整体包围”的水土保持体系,及“表土堆放—岩石剥离排弃—下层黄土覆盖—表土覆盖—土地平整”的科学作业流程,为矿区生态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历经多年试验,准能集团筛选出176种适生植被,建立了独特的植被选择体系。
1990年至今,准能集团累计投入生态复垦资金29.92亿元,完成绿化面积9.95万亩,种植各类乔灌木7633.5万株,矿区复垦率达100%,植被覆盖率由不足25%提升至85%以上。在提供优质煤炭的同时,将昔日“鸡爪子山”变为瓜果飘香、草木繁茂的绿色家园。
煤海化乐园 山川复生机
清晨,阳光穿过云层,晨雾萦绕在黑岱沟北排土场的叠翠林区。小鸟掠过白杨枝头,松鼠嬉戏打闹,微风中飘来树脂的清香,苜蓿叶尖的露珠更显林间生机。
随着植被覆盖率及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这片土地不再是单纯的资源载体,而是重焕生机的生态系统。“平时在现场勘查时,常能遇到野鸡、野兔,还有人见过狍子、黄羊等动物。”准能集团生产服务中心绿化队副队长高浩瀚介绍道。
准能集团在排土场区建成叠翠林区、紫东农区等8个生态功能区,实现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与良性循环,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小气候持续改善,在祖国北疆建成了被誉为“煤海塞罕坝”的“中国最美矿山”。
复垦区的生物多样性主题公园以湖水水系为主线脉络,以当地生态系统为设计基础,设置了准能生态文化成果展示区、湿地水系生态涵养区、黄土高原地貌展示区、智慧低碳示范展示区等功能区域。此外,园内引进了鸵鸟、孔雀、石鸡等动物,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吸引了猞猁、鹰、狐狸、獾子、赤麻鸭等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形成了小型生态系统。通过多感官展示方式,这里被打造成了一个集生态涵养、科普展示于一体的生态实践课堂,激发公众探寻生物多样性、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
生态创效益 发展谱新篇
始于煤炭,却远不止于复绿。准能集团以矿区绿色生态经济产业为支撑,积极探索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共同体格局,培育“政府+企业+农户”产业联合体、“国家矿山公园+准能生态旅游区+准旗文旅集团”联合体,通过种植养护、畜牧养殖和生态旅游等,带动交通、餐饮、住宿、文化等产业蓬勃发展。
准能集团探索集“生态+光伏、农业、牧业、林果、文旅、研学”于一体的多元产业模式,形成独具能源企业特色、覆盖一二三产业的绿色产业链。通过地企联合,成立矿区生态发展准能集团,打造成当地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矿区农民致富。目前,矿区已种植10000多亩牧草、1000多亩观赏花卉,开发3000多亩饲料及小杂粮种植基地,建成42栋采摘日光温室和20座野营观光蒙古包。今年,准能集团帮扶建设的鄂尔多斯市首个村级光伏项目正式落地并网,预计在25年运营期内,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不低于23万元。
准能集团深度挖掘矿山生态资源,积极推动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打造集工业遗迹保护、煤炭科普文化、休闲产业观光、生态文明展示于一体的工业文化公园及生态品牌工程。高标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生物多样性公园等特色场馆和景观群,工业旅游热度持续攀升。2023年至今,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已累计接待参观者超过32万人次。
从“十山九秃卷黄沙”到“林海苍茫锁高原”,从“煤海嬗变映初心”到“绿色发展擘画卷”,这场绿色革命让准能集团实现了从“黑”到“绿”、从“秃”到“景”的蝶变。准能集团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矿山、中国最美矿山、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及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矿区生态修复案例”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自然资源部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及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典型案例,并在自然资源部支持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意见中获推广,持续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守护这片绿色家园。
当煤炭为人们送去温暖与光明时,准能人也用双手为子孙后代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让青山永驻、碧水长流,将宝贵的生态财富代代相传。(张艳娜 魏博微 赵梓竹)
制作:杨苏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