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北疆的广袤大地上,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理论生物物理学家、内蒙古大学荣誉教授罗辽复退休后仍坚守在科研和教学一线。89岁时,他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论文,再攀科研高峰。在近期召开的全区离退休干部暨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罗辽复作为全区离退休干部的优秀代表受到表彰,他的事迹正是内蒙古万千“银发力量”发挥优势作用、倾情奉献北疆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以“银辉映北疆”行动为总抓手,通过健全制度保障、拓展平台载体、强化品牌引领,让广大离退休干部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续写精彩篇章,为推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银发力量”。
组织引领 筑牢银发聚力“压舱石”
强化组织引领,方能凝心聚力。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研究制定《关于开展“银辉映北疆”行动 组织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优势作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凝聚“银发力量”、赋能北疆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全区范围内,“老党员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扎根于老同志集中居住地、活动学习场所,成为凝聚组织力量、服务身边群众的前沿阵地。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机关离退休干部第四党支部组织带领47名离退休党员干部在理论宣讲、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一线续写“检察蓝”的初心答卷,支部党员赵如意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自治区还积极探索总结“时间银行”“积分超市”等经验做法,将银龄奉献转化为看得见的荣誉,让老有所为更有获得感。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老年大学吸纳700余名学员成为“时间银行”会员,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0余项,服务时间突破1万小时。通过评选表彰50个全区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90名先进个人,深入学习宣传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的先进事迹,营造出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搭建平台 拓展银发建功“大舞台”
如今,各地区各单位搭建了多元化平台,让越来越多的离退休干部找到“老有所为”的新天地。
在“学回信精神·助改革发展”专题调研中,近3万名离退休干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畅谈心声感悟、集思献策建言。在“北疆银龄 助力乡村振兴行”暨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老年志愿服务集中活动中,老年志愿服务队深入一线,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据了解,目前,自治区已建成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的银发人才库,入库人数达1.25万余人,涵盖科技、教育、文化、法律、医疗卫生、农林牧草等领域。
呼和浩特市创新搭建“银发先锋信息管理系统”,遴选入库银发人才1378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55次,累计服务群众2.8万余人次。阿拉善盟组建“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队、“五老”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队等8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采取点单式志愿服务模式,累计接单开展志愿服务596次。各级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老年社会组织积极搭建专家组、服务队、宣讲团等平台,组织动员老同志在更广平台发挥专长优势,贡献“银发力量”。
打造品牌 擦亮银龄奉献“金名片”
以“银辉映北疆”品牌为引领,全区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打造出多样化特色品牌,实现“一领域一特色,一地区一品牌”。
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自治区关工委组织动员12万余名“五老”队伍成员深入学校、社区、农村,围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开展宣传宣讲。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委组织部“老书记宣讲团”团长杨文奎创新开展“党课+观摩+座谈”宣讲形式,用“乡音土话”生动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足迹遍及11个乡镇,受众1100余人次。
在基层治理中,银发法律人才成为“定分止争”的关键力量。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与自治区司法厅组织近4000名银发法律人才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涌现出“桃花工作室”“老警官工作室”“老娘舅”调解团等一大批工作品牌。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巴雅尔吐胡硕法庭原庭长那申乌日塔总结推广“那顺调解法”80字口诀、打造“那顺调解室”7个,参与调解纠纷1100余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00余件,实现从“马背法官”到“银发调解员”的转变。
此外,还有一批离退休干部投身生态建设。全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阿拉腾乌拉、张润梧、张新华、图布巴图等老同志退休后毅然投身沙漠治理,试种耐旱梭梭、嫁接肉苁蓉、助农牧民增收,以“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誓言与行动筑起数万亩绿色屏障。
“人退了,思想不能退,为党为社会贡献余热的劲头更不能退。”90岁高龄的满洲里市离休干部刘璞珍道出了北疆银发人才的心声。
当前,全区上下正锚定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使命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全力抓好“十四五”规划收官,谋划“十五五”规划发展。全区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和广大老干部工作者将坚持用心用情服务,让银发人才持续发光发热,为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凝聚“银发智慧”、贡献“桑榆力量”。(蒙老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