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河套平原,天空湛蓝如洗。这几天,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隆盛合镇黎明村的田野里,一台台秸秆打捆机正忙着打捆。机器所过之处,原先散落的玉米秸、葵花秆被迅速“吞入”,转眼间化作排列整齐的方形草墩。
村民杨阔元站在田埂上,目送这些忙碌的“铁牛”驶向远方。“过去总为满地秸秆发愁,烧了污染环境,堆着妨碍耕作。现在好了,它们都成了值钱的宝贝。每亩可以打包成约18捆的方形草墩,每亩增收近20元,谁还舍得烧?”杨阔元算起了经济账。
这些草捆即将兵分两路:一路运往周边牧场,成为牛羊越冬的“营养餐”;另一路则奔赴发电厂,化身点燃万家灯火的“绿色能量”。曾经令人头疼的“废物”,正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全新的“履历”。
转变的背后,得益于当地构建的回收利用体系。“我们通过专项补贴支持合作社运营,再结合‘积分超市’兑换实物,彻底激发了农户的参与热情。”隆盛合镇人民政府副镇长侯彦刚介绍。
为了让成功经验全面快速推广,实现秸秆地膜回收工作提质扩面。近日,巴彦淖尔市农膜、秸秆回收现场观摩培训班在磴口县举行,200名农业干部、农技骨干和种植大户走进沙金套海苏木示范田,看机械回收、听政策解读。
“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就是要让大家看得明白、学得透彻。”巴彦淖尔市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张振国表示,未来还将着力健全回收网络,完善收储运体系,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植根沃野。
培训课堂上,种植大户郝伟听得格外专注。“以前收拾残膜累得直不起腰,看着成堆的秸秆束手无策。如今村里设有回收点,交回废旧农膜可获得补贴,省钱养地两不误。”郝伟开心地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秸秆离田到农膜回收,巴彦淖尔市通过对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不仅从源头控制了污染,还探索出乡村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新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薄金凤 实习生 郑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