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路径,以“需求牵引种植模式”,让沙漠增绿与农民增收形成闭环,实现生态与经济收益互促——
小雪至,冬伊始。阿拉善左旗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宗别立镇(茫来)项目示范区的梭梭林,换上了质朴的枯草色“冬装”。远远望去,蔓延到贺兰山脚下的梭梭林,像卫士一样守护着这片土地。
作为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广、荒漠化程度最高、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阿拉善盟肩负着防沙治沙、保卫黄河、守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是内蒙古乃至全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主阵地。
“我们小时候,一年到头不见绿,吃饭锅底落黄沙。那时候就盼着家门口能多种些树。”茫来嘎查农民王刚说。
王刚和乡亲们的期盼,从2012年当地决定人工种植梭梭林开始有了转机。彼时,乌兰布和沙漠的流沙眼看要“吞掉”贺兰山的低丘,为了给沙漠“扎围栏”,守护黄河与贺兰山,当地决定在贺兰山东麓、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的宗别立镇人工种植梭梭林。
万事开头难。“受制于技术不过关等因素,第一年春天辛苦种下的梭梭,要么被风沙埋了,要么被晒死。”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工程师刘宏义说,面对困境,大家没有气馁,反而琢磨起了新办法:“春天不行,那就试试秋天再种。”
当时,秋季造林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尝试,可就是这次反常规的尝试,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刘宏义介绍,秋季造林每亩地能少用450公斤水,还把造林时间从春天这个“窗口期”,拉长到春秋两季。更关键的是,这次的幼苗成活率比春天提高了5到10个百分点,让治沙成果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经过10余年的持续建设,宗别立镇项目示范区目前已培育出43万亩梭梭林,东西绵延37公里,南北宽23公里,像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阻挡了乌兰布和沙漠向东南移动的脚步,既遏制了泥沙流入黄河,也守住了贺兰山的生态安全。
如今,“绿屏障”成了“聚宝盆”,当地人为梭梭接种肉苁蓉——长在梭梭根系上的“沙漠人参”,既能固沙,又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茫来嘎查还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牧民”的发展模式,建成肉苁蓉加工车间,并与当地企业达成合作,形成嘎查集体经济壮大、农牧民增收、企业盈利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茫来嘎查共有5.3万亩梭梭林接种肉苁蓉,每户年收益可达10万元。
百万亩梭梭林的故事是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的一个微缩。多年来,阿拉善盟坚持以水定绿、科学治沙原则,摒弃高耗水造林种草模式,大规模推广应用以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灌木和草本为主体的近自然造林模式,至今累计完成防沙治沙超1亿亩。
如今,阿拉善盟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生态向好之际,阿拉善盟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路径,让 “黄沙”变“黄金”。依托梭梭林、白刺等沙生植物资源,重点培育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之路。
截至2024年底,阿拉善盟已建成9个规模化的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1个百万亩花棒采种产业基地,封育保护天然白刺3878万亩;累计人工种植梭梭1026万亩、接种肉苁蓉151.3万亩、接种锁阳52.1万亩;年产肉苁蓉10050吨、锁阳近5900吨,2024年特色沙生植物产业产值达20亿元。
“现在农牧民的‘生态收益’渠道越来越宽了!”茫来嘎查副书记王涛介绍。2024年当地农牧民依托以工代赈获得收益约1.42亿元;675名生态网格员年领工资约1350万元,成为生态成果的“守护者”;而通过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农牧民更获得了长期稳定收益。
科技支撑筑牢沙产业发展根基,龙头企业激活产业升级动能,二者协同发力,为沙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在内蒙古曼德拉生物科技公司肉苁蓉展厅,沙生药用资源成果丰富。该公司董事长张治峰介绍,企业已构建起完整产业链,研发苁蓉产品并通过直播销往全国。
“产品卖得好,肉苁蓉需求大,农牧民想多增收就多种梭梭树。”张治峰说。这种“需求牵引种植”模式,让沙漠增绿与农牧民增收形成闭环,实现生态与经济收益互促。(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张慧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