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梦想,一年能值500万元?日前,“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揭晓第三期获资助名单,35位杰出科学家榜上有名。据介绍,“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项目资助类别分为实验类和理论类,资助期为五年,其间实验类每人2500万元人民币;理论类每人1500万元人民币,期满可申请续期资助。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过一句话:“我特别想看一看,我们的中青年科学家,究竟胆儿有多大。”施一公还有一个身份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前面那番话,是2023年施一公在首期“新基石研究员”名单公布现场说的,他表示,“我们要支持最聪明、最有成就,也是最胆大的一批人,让他们自由探索”。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国内首个专注于基础研究突破的科研资助计划,同时也是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表示:“希望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资助下,能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未来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才,实现更多‘从0到1’的源头创新。”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构建新发展格局,人才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特色是“选人不选项目”,与任务驱动的项目制研究不同,“选人不选项目”意味着不对获资助的“新基石研究员”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考核论文数量,也不限定必须拿出成果的期限。按照施一公的解释,“唯一的标准就是他过去的研究在国际上是否有影响,今后要进行的研究是否真正处于基础研究最前沿。我们希望看到他的雄心壮志,看到他的研究方向还没有人尝试过。”
作为科学探索的源头,基础研究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基石,更是产业变革的底层驱动力。人类文明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离不开相关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要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成绩并非易事,不仅需要研究者具备卓越的见识,而且需要为之付出长期的努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就是科学家甘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的最大底气。随着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并向基础前沿前移,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耐心资本,而投资于人就是一种真正的耐心资本。从科技强国的战略需要来看,这样超越商业边界的耐心资本,多多益善。(赵志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