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临近,周边酒店大幅涨价,甚至部分酒店价格较平日暴涨8至10倍,这一现象再次引发网络热议。对此,商家却以“周末叠加考试”的供需变化为由进行解释。这一现象不仅仅是今年才出现的个别情况,近年来在各类大型考试、重要活动举办期间,举办地周边的住宿价格波动问题屡见不鲜。从高考、研究生考试到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每逢考试季,考点周边的酒店仿佛进入了“涨价模式”,房价翻倍甚至数倍增长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年复一年在考点周边上演的价格乱象,让人不得不追问,披上“明码标价”的外衣,是否就能心安理得地“趁考打劫”呢?
诚然,市场经济的供求法则确实会影响价格。考试期间,考点周边住宿需求激增,价格适度上涨合乎市场逻辑,也能激励商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然而,暴涨数倍已远超合理范围,变成了一种对刚性需求的过度榨取。考生参加这类关键考试,住宿并非奢侈享受,而是基本需求。商家利用这种无可回避的刚性需求牟取暴利,已背离了基本的商业伦理。作为服务行业,酒店在经营过程中理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不能将公共事件带来的流量红利异化为宰客的工具。这种短期逐利行为看似能获得一时收益,实则损害了自身信誉和城市形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引发消费者的反感与抵制。更重要的是,价格的过度波动也可能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让那些秉持合理定价原则的商家反而失去竞争优势。
“趁考打劫”乱象表面上看只是价格问题,但深层则是城市治理与市场调节能力的“考题”。因此,为了解决“趁考打劫”乱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形成监管合力。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考试期间住宿价格监测机制,对考点周边酒店开展专项检查,明确价格涨幅上限,对恶意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行为依法从严查处,通过“点名曝光”等方式强化警示震慑作用。行业协会要制定住宿行业服务规范与价格自律公约,引导商家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考量,推动行业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口碑”竞争。政府相关部门可进一步优化考点周边住宿资源配置,通过协调高校、企业等单位的闲置宿舍或会议室作为临时住宿点,增加经济型住宿供给,缓解供需失衡压力。同时,可借助数字化平台整合考点周边住宿信息,提供价格参考与预订指引,帮助考生提前规划、规避高价陷阱,真正让考点周边的酒店真正成为考生的“安心驿站”,而非“高价门槛”。
整治“趁考打劫”的乱象,不仅是对市场秩序的规范,更是对社会公平与城市温度的一次次检验。当酒店不再只是逐利的场所,更成为守护学子梦想的驿站,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考生的权益,更是这座城市应有的善意与格局。这既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李星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