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内蒙古外贸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发布。“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海关立足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六个新”成效全面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货物贸易进出口由2020年的1054.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074.9亿元,年均增长18.3%,较全国高10.3个百分点。五年间(2021年~2025年前10个月),内蒙古外贸进出口累计8523.7亿元,比“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前10个月)增长81%,外贸规模与质量实现双跨越。
通关便利化实现新突破
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推动全国通关一体化在内蒙古落地,实现“多地通关,如同一关”模式,对鲜活农产品实施“5+2”预约查检、7×24小时预约通关,原则上“优先检测、即检即放”,降低通关时长40%。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至25大类964项功能,实现跨境贸易业务全链条全环节的“一网通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行政审批,精简优化企业备案申请材料,推行企业备案“多证合一”改革,企业注销“高效办成一件事”,内蒙古外贸企业从2020年的8300家,增长到目前(2025年10月份)的1.94万家,有进出口业务企业从2472家增长至3540家。通过关长送政策上门、重点企业“一站式服务包”等举措,累计解决71家包联企业进出口环节疑难问题116个。
开放通道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助推中蒙经济合作区成功获批,呼和浩特、鄂尔多斯2个综保区进出口值由2020年的12.6亿元增至2024年的132.4亿元,鄂尔多斯、包头、二连浩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先后获批并开办业务。支持推动二连浩特赛乌苏、包头东河航空口岸,鄂尔多斯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顺利通过验收,支持二连浩特—扎门乌德公路口岸24小时通关试运行,关区所有公路口岸均实现8座以下小型车辆通关。“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口岸货运量逐年攀升,由2020年的6633.4万吨大幅增至2024年的1.23亿吨,领跑全国边境陆路口岸。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成效
依托二连浩特口岸中欧班列“中通道”区位优势,推广“铁路快速通关”通关模式,2025年1~10月,呼和浩特海关共办理“铁路快速通关”业务2545票,应用率72.08%。积极推行“中欧班列+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国际邮件”作业模式,扩展班列业务范围,同时常态化开展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保障中通道中欧班列持续稳定增长,目前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日均达12列。“十四五”期间,经内蒙古二连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已超1.5万列,口岸运行的中欧班列线路增至74条,辐射范围延伸至亚洲、欧洲10多个国家和140多个国内外城市或站点。中欧班列出口货物的品类不断升级,国产汽车、机械设备、电子电器等高附加值货物占比增加至40%以上,中欧班列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重要平台。
特色产品开拓新市场
建成全国首个籽仁类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推动活牛、种蛋首次批量出口蒙古国,宠物食品等33种特色食品实现首次出口。出口食品贸易额连续三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籽仁类、马铃薯制品、螺旋藻制品等出口量居全国前列。今年前10个月,助力乳品出口1.53万吨、2.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66%、300%。
能源资源通关跑出新速度
推进进口蒙古国煤炭检验采信试点,2025年1~10月,检验采信进口煤炭4279.7万吨,占进口煤炭总量64.31%,压缩通关时间超过90%;采信机构在境外共检出并拦截250批次、125万吨环保项目不合格煤炭。实施进口铜精矿“口岸+目的地”联合监管,到货周期由原来的15~20天压缩至3~5天。
中蒙海关合作拓展新空间
建了中蒙边境地海关联络官年度会晤等5项业务机制,连续19年在中蒙边境口岸开展病媒生物跨境联合监测。2025年6月中蒙两国海关AEO互认安排正式实施,惠及我国500余家对蒙出口AEO企业,今年前10个月AEO企业对蒙出口额达到41.51亿元。此外,加强中蒙边境地海关统计数据交换比对成果应用,深化中蒙打击走私执法合作,中蒙海关间合作交流正在不断走深走实。
展望“十五五”,呼和浩特海关将持续深化监管制度创新,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以海关工作现代化建设成效,助力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刘睿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