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在热烈的掌声中,又一批为自治区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登上光荣的领奖台,迎来属于他们的荣耀时刻。
这是一份振奋人心的成绩单:154项成果分获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9人荣获科学技术青年奖,3人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些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改善注入了强劲动力。
熠熠生辉的成就与荣光,不仅记录了创新型内蒙古迈入新征程的坚实足迹,更激励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朝着建设科技强国、强区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本次奖励的一大亮点,是授奖主体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转为党委、政府共同授予,将科技成果与国家安全、民生福祉、产业链安全等顶层目标紧密衔接,凸显科技奖励的权威性与导向性。
“牛乳全产业链风味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治理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新型环保稀土功能助剂关键制造技术”等重大突破,有力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这些成果在推动制造业升级、守护人民健康、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与2022年度相比,2024年度项目类一等奖数量显著增加:自然科学一等奖由2项增至5项,技术发明一等奖由1项增至6项,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由19项增至35项。“提高一等奖比例,顺应我区科技成果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趋势,有利于相关项目更好支撑学科建设、发挥引领作用。”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2024年度内蒙古科技奖的颁奖台上,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达61项,占总数的34%,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源—网’柔性控制与支撑关键技术及应用”,为实现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目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型难变形金属制件重型挤压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攻克了关键领域核心难题,为国家重大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创新,越来越多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成长壮大,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增强,推动内蒙古传统产业优化蝶变、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不断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张鹏举领衔的“草原地区建筑在地化绿色营建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原位-低建造”在地化设计理论,有效解决了草原地区建造模式同质化、技术体系与地域需求不匹配等难题,实现成果转化超30亿元。
通过30余年对内蒙古全域7100余座传统建筑深入调研,张鹏举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完备的草原建筑技术与文化融合谱系,成果推广至欧亚大陆草原带多个国家。“我深切感受到,服务国家战略是科技工作者的初心,扎根内蒙古是团队科研探索的根基,提升人民福祉是科技创新的使命。创新无止境,‘做牧民的建筑师’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张鹏举表示。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持续构建引育留用一体化的人才工作体系,科技人才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层次显著提升。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346.5万余人,“十四五”以来引进培养入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人选50名,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层次人才引育数量达历史最高水平。
本次授奖总人数达1779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人才1218人,占比68%。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肩负重任、勇挑大梁,让青春在创新征程中绽放光彩。“我们将矢志创新、迎难而上,继续聚焦干鲜果兼用经济树种研究,为‘三北’地区沙地经济林产业提供急需的良种支撑。”获奖青年科技工作者李孔表示。
科技奖励大会是表彰,是总结,更是勇攀高峰再出发的号角。获奖代表纷纷表示,要化荣誉为激励,化责任为动力,弘扬蒙古马精神,推动内蒙古科技事业绽放新的光彩。
近年来,内蒙古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构建“1+7+N”政策体系,建立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的刚性机制。2024年,全区研发投入达228.1亿元,财政科技经费支出75亿元,年均增长率近40%。目前,全区已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00家,科技成果登记数量达2012项。2024年,我区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产业创新指标增速均进入全国前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24位,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今年,“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谋篇布局。未来十年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十年,也是内蒙古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闯新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强劲支撑。”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文韬表示。(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白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