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第18版刊发题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植被覆盖度达到80% 沙窝子成了“幸福窝”》的文章,报道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32.92%和80%,绿色底色越发鲜亮,伴随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文明乡风也走进乌审旗农牧民的生活日常。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第18版
冬日清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镇巴音淖尔湖畔,“马背湖长”苏娃迪身穿“红马甲”,骑着骏马,携着干粮,开始了一天的巡湖。环湖巡视、清理垃圾、记录数据、走访牧民,无论严寒酷暑,40多年来苏娃迪从未间断。
湖水清澈见底,与蓝天白云相映,路旁的树木身姿挺拔,见证着这片土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沧桑巨变。
“以前这里全是沙梁子,种上沙柳、柠条后,牛羊有了草吃,我们也过上了好日子,当年的沙窝子成了‘幸福窝’。”乌审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老树讲生态”志愿服务队队员、布日都嘎查牧民吉日嘎拉图正在宣讲。
春风化雨,农牧民守护绿色家园的责任感越来越强。“过去觉得砍树烧柴天经地义,现在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哪还舍得烧?”图克镇黄陶勒盖嘎查牧民乌东达来,在承包荒地上种植了500亩沙棘,既保护了水土,每年还能带来30多万元的收入。
如今的乌审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了32.92%和80%,绿色底色越发鲜亮。
伴随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文明乡风也走进乌审旗农牧民的生活日常。
在乌兰陶勒盖镇,红白事简办渐成风尚。各嘎查村制定了红白喜事指导标准,明确酒席规模、随礼金额等上限,并通过村规民约、张榜公示等方式强化监督。“现在大家都不讲排场,省下的钱用来发展生产。”巴音希利嘎查牧民阿拉腾其木格将节省下来的开支投入发展庭院经济和特色养殖,年收入超10万元。
无定河镇以“文明积分”为杠杆,撬动乡风文明大变化。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善行义举都可获得积分,凭积分在“文明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打扫卫生能换洗衣粉,照顾老人能换米面油,谁还愿意扯闲话、闹矛盾?”包日陶勒盖村村民张子秀说。
生态文明打底,乡风文明着色,最终惠及的是广大群众。“从靠天吃饭到靠旅游吃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去年,图克镇巴音淖尔草原牧家乐经营户哈斯巴雅尔收入超过了百万元。
依托优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多彩的民俗文化,“十四五”时期,乌审旗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58亿元,其中农家乐、牧家乐直接解决了2300多人的就业。
“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环境的修复,更是心灵的滋养;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是习俗的革新,更能为发展赋能。”乌审旗委书记王雪峰说。(顾仲阳 杨 潇)
制作:闫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