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内蒙古新闻网  10-03-09 09:5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华网  
 
  蒋明麟:政府财政应从“经济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 蒋明麟]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中有关民生问题的几点建议》。

  今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制定好“十二五”规划是今年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中,我们要学习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为主要内容,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大力解决经济长期高速增长遗留下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不合理、国内需求不足、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下决心破解一些制约发展的难题,推动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

  针对在“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中解决我国当前民生和社会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提高国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由来已久。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出口每年以百分之三十、四十的速度增长,而国内消费在整个GDP中的比例却越来越低,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约62%,下降到2008年的35.3%,经济增长对于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越来越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许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还不够高,经济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不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不利于在国际贸易中维护国家利益。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过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和稳定,公共服务不足,导致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众不愿消费、不敢消费。

  在“十二五”期间,要确定“硬指标”,调整“三驾马车”的结构,下大决心拉动国内消费,改变那种过于重视外需和投资的思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使国内消费能力得以释放。

  二、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

  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是扩大国内消费的前提和条件。为此建议:  

  一是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明确调节收入分配结构的目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建立企业职工收入合理的增长机制,改变企业未分配利润增长过快的现象。

  二是推进阳光财政,逐步实现一般性财政收支预算向全民公开,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预算公开,以真正产生控制成本的动力。

  三是大力促进就业,把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下岗工人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就业等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四是继续做好扶贫解困工作,特别是要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变“输血”为提高“造血”功能。 

  三、切实加快社会事业建设

  近年来,虽然社保、医改、住房和教育等民生事业有了巨大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中央的政策在有些地区落实得并不好。许多地方和部门没有认识到社会建设的极其重要性,常常把社会建设置于经济建设的附属地位,社会建设领域的资源投入、制度建设和工作力度,都还很不到位,政府财政部门还远远没有从“经济财政”转变为“公共财政”。

  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着力调整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真正按照社会建设的规律去搞社会建设。

  一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财政支出向社会保障、医疗改革、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环境建设等民生事业倾斜,加强对财政部门和社会建设工作的问责。

  二是加强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真正实现公立学校、公立医院、保障性住房、公益性社会养老机构的公益性。以社会公平为目标,政府财政出资或者引导民间资本建立非营利性的机构,作为承担公共服务的主体。

  三是夯实社区、村镇基础建设,通过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落实改善民生的政策。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建立公共服务的民主决策机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对居民的服务和管理。

[责任编辑 刘敏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