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 1959年4月出生于上海,本名章金莱。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章氏猴戏”世家,从小随父学艺。1976年6月,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省昆剧团艺校,专攻武生,曾主演昆剧《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美猴王大闹龙宫》等。因成功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受到广泛好评,成为中国影视界第一位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记录的人。现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母亲是他择偶标准
六小龄童的母亲从小上过私塾,她没有参加过一天工作。他曾问过母亲,母亲说是因为孩子太多了,照顾不过来。在他印象里,母亲总是把饭菜做好,将碗筷摆好后等着他们来吃。往往是他们吃完后,母亲才开始吃饭。母亲一辈子生了11个孩子,默默无闻,丈夫和孩子是她最大的满足。有时候她也会开开玩笑,说自己简直生活在动物园里,周围都是一群“猴子”。当年,六小龄童的父亲进了牛棚,家中经济非常窘迫,母亲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忍受着各种委屈,坚强地操持着这个家。后来,六小龄童的父亲平反,国家补了两万多元工资,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而六小龄童的母亲把这些钱都用来报答那些当年帮助过他们的亲戚朋友。当年借给她3元5元的,她都会给他们买一辆自行车或者买一块手表。六小龄童说:“母亲身上的品德,成为他今后的择偶标准。”
没有任何仪式的婚礼
在87版《西游记》剧组,六小龄童不仅塑造了荧屏经典,还娶到了漂亮的妻子,成了剧组最大的赢家。原来六小龄童的妻子于虹曾是《西游记》的场记,她在《扫塔辨奇冤》一集中扮演外国使节,还在《天竺收玉兔》中扮演王后,演的是妖精的母亲。据六小龄童回忆,当时剧组明文禁止谈恋爱,自己谈恋爱像搞地下活动。当时他已24岁,拍摄6年,如果不谈恋爱,有些担心未来,于是便破了剧组的规定。他们的婚礼定在1988年6月12日,当天,正是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举行颁奖的日子,六小龄童荣获最佳男主角奖。当时,他正随央视《西游记》艺术团去新加坡演出,既不能够回国领奖,也无法回国举行婚礼。最后六小龄童和于虹商量决定,新加坡的演出照样参加,婚期不改,唯一更改的是:不举办任何结婚仪式。新婚之夜,六小龄童在新加坡,于虹在北京,虽然不能见面,但他们通了国际长途。
女儿不演孙悟空
1990年冬天,六小龄童的女儿出生了。女儿之身无法继承父业,这并没有让六小龄童感觉遗憾。他说女儿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发挥她的才能,况且猴戏并不专属于章氏家族,属于大家,属于全世界,有很多外国小朋友想演孙悟空,只要有机会应该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六小龄童说,因为他和妻子都是搞艺术的,所以女儿的身上自然遗传了他们的一些特点,女儿有自己的艺术爱好,吹拉弹唱都会,最专业的是长笛。
核心提示
1988年的春节,央视首播了国产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此后,剧中那位扮相俊美、火眼金睛的“美猴王”便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记忆中。但是“美猴王”的名字章金莱却鲜为人知。翻开章家的历史,从曾祖父“活猴章”到祖父“赛活猴”,再到其父“南猴王”,“章氏猴戏”在中国已唱响百年、延续四代,是国内外公认的“猴王世家”。
小传
□巴义尔
关于自己的民族,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在其回忆录《取经路上五十年》里提到:1924年,我出生在绍兴学士街一户商人家里。祖上是元末蒙古族的后裔。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把驻在南方的蒙古军队(包括色目人)集中在一起居住,世世代代只当吹唱道士、吹鼓手、喜娘或傧相……唱的有调腔和乱弹。乱弹中以“二凡”为主,与秦腔相近。它实际上是受蒙古族音乐影响很深的一种声腔。
真正将绍戏发扬光大的是祖父章益生
从六小龄童的曾祖父章廷椿开始,就有了“活猴章”的雅号。每到农历节日,“活猴章”便会头戴木头雕刻的猴面具,光着脚,手拿锄棒舞起耍猴戏。章家演猴戏那时便有了些名气,而真正把绍戏发扬光大的则是六小龄童的祖父章益生。
章益生是浙江绍兴上虞道墟镇的一个村民,除了在田里辛勤耕耘外,还经营着一家小灯笼铺。但他在农闲、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参与演戏,因为受其父亲影响,他演得最多的就是猴,以至于到后来他得了个“赛活猴”的名号,也算是地方上一个名角了。章益生在这个“猴王世家”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虽是一个演猴戏的演员,但他从自娱自乐为主的社戏中看到了商机。他把大城市的服装、道具等贩到当地小城镇,做起了戏业生意。渐渐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便在上海开设了一家老闸大戏院,并且把所带去的绍戏班社扩展成了同春舞台。自此绍戏便从一个地方民间戏走上全国大舞台。1950年,绍戏被正式定名为“绍剧”。
小哥俩闯荡上海滩,为章家闯出了名气和威望
受家庭熏染,六小龄童的父亲章宗义自幼痴迷社戏,有时候偷偷地逃学,独自一人到很远的乡村去看社戏。章宗义还经常做“白日梦”,梦想着戏台上某一位大将会突然收他作徒弟,教他翻筋斗、拿大顶。就在章宗义做梦的时候,哥哥七龄童开始在上海老闸戏院登台表演并且逐渐走红。此时的章宗义再也坐不住了,他吵着闹着要去上海演戏,与哥哥一比高低。家人最终拗不过他,于是就带他去了上海,这样章家从绍兴迁往上海,住在老闸戏院的三楼。
但是,章宗义几乎没有上台的机会。直到在一次上演《霸王出世》临时代替一位出演“小霸王”的演员,于是章宗义像盼星星盼月亮般盼来了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演完后,父亲章益生笑着把他抱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六七年时间里,章宗义在台上恰到好处地即兴发挥,还使出了平时偷练来的看家绝活,让人耳目一新。他的出色表演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父母,从此得以真正步入舞台。
既然以后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台了,就得有个叫得响的号。哥哥因7岁登台献艺,取名“七龄童”,现在来了一位弟弟,一位印刷工人想都不想,当场给章宗义取了“六龄童”的艺名,印上了演出的说明书。没想到,章宗义便从此与“六”结下了不解之缘。
七龄童生于1921年,原名章宗信,1968年因肠癌去世。他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原始编剧、导演。
六龄童将希望寄托在二儿子身上,不幸的是小六龄童17岁患病去世
如果从六小龄童的祖父算起,“猴王家族”已经延续了四代了。像接力赛一样,把孙悟空的金箍棒一代一代接过来,在舞台上,在荧屏上,演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在六龄童看来,他的11个儿女中,二儿子小六龄童是最佳的衣钵传人。六龄童演猴戏时,每当舞台上的小猴子数目不够的时候,他就会把家里所有的孩子拉到台上去。但他并没有让孩子从事猴戏,只是对二儿子章金星除外。
小六龄童3岁即随浙江省绍剧团演出,8岁成为该团正式学员。曾主演绍剧传统戏《打半山》、《齐王哭殿》等。在现代戏《智取威虎山》、《血泪荡》等剧中均有出色的表演。1957年12月14日,绍剧《大闹天宫》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演出后,周恩来总理上台接见演员,并怀抱小六龄童合影留念。
小六龄童深受观众喜爱。自此他就包办所有剧目中小孩子的角色和所有猴戏中小猴子的角色。他没有上过学,却能够无师自通地理解剧情。小六龄童的天赋还表现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会自己化妆。化妆师给他化一遍,他就会自己化。各种猴子的造型勾脸,都是他自己化的。小六龄童为章氏“猴王世家”猴戏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中国戏剧艺术家辞典》誉为中国最有名的戏曲小神童,其艺术成就被载入多部中国名人传记。
1966年4月13日,17岁的小六龄童不幸患上白血病,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