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说: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上李纪恒书记的报告中提出,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为重要抓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
过去的五年里,二连浩特市以建设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契机,积极推进北方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国际物流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跨境旅游基地建设的进程,全市经济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与2010年相比,2015年末二连浩特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6%,实现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2亿元,年均增长14.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亿元,年均增长16.3%;成功引进内蒙古银行、包商银行、鄂尔多斯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34家,各项存款余额75.4亿元、贷款余额69.1亿元。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69.5亿元。
2015年末,二连浩特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299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6018元,年均增长11.5%,居全区领先水平。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383个,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103人,是“十一五”期末的1.9倍,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2.4%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75%、96.5%和78.11%。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7490元提高到23415元,年均增长25.6%。
2015年末,外贸企业由502家增加到961家,建成规模较大的物流园8个,总面积达254万平方米。完善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面积由2010年的31.5平方公里扩至49.75平方公里。完成公路口岸货运新通道、旅检通道(改扩建)、环宇出口和汇通进口监管查验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通关能力不断改善,铁路口岸年过货1500万吨,公路口岸年过货量500万吨、过客500万人次,物流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1400万吨,年均增长10.2%;进出口贸易额80亿美元,年均递增19.5%,国际贸易总量持续增长。连续成功举办中蒙俄经贸合作洽谈会,共签署合作协议102项,协议金额达64.4亿美元。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品牌特色日益彰显。 2015年末,二连浩特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99.67万人次,年均增长5.1%,旅游业总收入172.81亿元,年均增长17.9%。建成国门旅游景区工程、伊林驿站遗址博物馆盐文化展厅布展工程、国门景区商业服务区工程,奔奔塔拉度假村等项目,恢复开展中蒙边境一日游,成功举办中国二连浩特“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百峰骆驼重走茶叶之路等系列活动,汽车露营地、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交通导引标识进一步建立,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与周边旗县市、蒙俄有关地区旅游互动协作进一步密切、增强,更多的国内精品旅游线路、跨境旅游线路得以开辟,口岸文化旅游活力进一步增强。
2015年末,三位一体现代化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公路方面,完成疏港公路和全部村通公路建设,二满线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农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全市等级公路增加225.436公里;铁路方面,锡林浩特至二连浩特铁路全线贯通,完成二连浩特至扎门乌德铁路联络线、二连浩特至扎门乌德货运专用线建设;航空方面,完成总投资2.14亿元机场改扩建工程,开通二连浩特至乌兰巴托临时航线,增密至呼和浩特航班,实现二连浩特至北京航线常态化运作,实现了由单一的公路建设向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跨越。
2015年末,建成220千伏输电站1座、110千伏输电站2座、35千伏输电站2座,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由华电、中海油、蒙能等企业投资建设的风光发电场8个,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4万千瓦,全年风光发电22.1亿千瓦时。下一个五年征程已启,二连浩特市将以李书记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为准则,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转1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加快口岸开发开放步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二连浩特日报记者 贺雪花 尚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