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晨曲赏析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草原万里滚绿浪,钢城闪光芒。再见吧绿色的家乡,再见吧美丽的家乡。为了草原钢花怒放,我们把青春献给包钢”……亲爱的读者,您熟悉这首激越动听的歌曲吗?这就是当年反映包钢老一辈建设者创业生活的影片《草原晨曲》的主题歌。它由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作词、著名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作曲。几十年来,它优美的旋律和着厚重的历史感与澎湃的热情,在草原上久久传唱……
草原晨曲的音乐素材主要来自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短歌《思念》。短歌是内蒙古农牧区较长调短小的另一种蒙古族民歌形式。简单易唱,类似于汉族民歌中的小调(民歌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劳动号子:产生于体力劳动,起着指挥劳动、统一动作、鼓舞情绪、齐心协力的作用。不同的劳动,有着各自不同的号子,如《打夯号子》、《拉纤号子》、《船工号子》等;二、山歌:产生于田间山野,内容以爱情或现实生活为主。曲调抒情优美,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甘肃、青海一带的“花儿”、苗族的“飞歌”等都属于这一类;三、小调:曲调柔婉流畅,结构简朴整齐。歌词通俗形象,简洁明了。主要产生于城镇各种不同的阶层之中,其内容广泛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如《绣荷包》、《孟姜女》、《苏武牧羊》、《五哥放羊》等)。比如著名的《森吉德玛》,就是蒙古族短歌的典型代表。
草原晨曲共有18个小节,分为上下均等的两部分,前后各有九小节组成。像九小节这样的奇数小节作为乐段的形式,在歌曲中一般并不常见。乐句在一般的情况下,由于歌词的方整性,常为双数,即二、四、八下节的居多。而非方整性的单数小节的比较少,像三、五、七、九等小节。方整性的小节,总给人一种完整的感觉。就像唐诗,要么是五言绝句,要么就是七律。无论平仄,还是韵辙,都有一种严密的格式,始终拘于“起承转合”的结构之内。而非方整性的小节,则更像宋词,长短错落,仄韵有致。如果说不是“词牌”制约的话,犹如信马由缰的恣肆,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欲放亦收的感觉。第二部分除了第二句作了简单地变化外,其他三句的旋律与第一部分基本相一致。在音调上,曲作者由始至终采用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征的旋律构成法,特别是第二、四小节等地方长音后的小音符(装饰音,又名“花音”。在民间音乐的演唱(奏)中,装饰音有着特殊的作用。常见的装饰音有倚音、颤音、波音、滑音等。在蒙古族民歌中最常见的是倚音和波音两种。所谓倚音,简单地讲,犹如一缕轻风拂过,牵动一丝秀发的感觉,但却也有一种柔媚。而波音,从字面看,就像轻轻荡漾的涟漪,又似片片悠然而至的白云,轻盈而多情,短暂而飘渺。如果说倚音是前后修饰的话,那么波音则是上下装点。两者均为装饰性的小音符,但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却有着极大的差异)的运用,有着画龙点睛的微妙作用,使作品的风格更为突出。作者还模仿马蹄奔跑的节奏“达、达达”,并与第二、四、六等小节的长音配合,加上歌词的作用,使作品既具有欢腾跳跃的气氛,又有无边草原的宽阔之感。
在内容上,这首歌反映的是草原牧民将成为钢铁工人的喜悦心情。在全国上下大炼钢铁的大背景下,诞生这样的歌曲,不仅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老百姓的需要。作者通过一定的音乐手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场席卷全国的运动及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但为什么又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成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应该不外乎是因为知识青年一下子从城市衣食无忧、甚至于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脱离开来,而走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或许就像放惯了牛羊的牧民,骤然间要脱胎换骨地成为钢铁工人的感受一样。历史地看,在当时的环境下,这首歌曲能够以抒情的手法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在创作上本身就有可取的地方。旋律非常优美、抒情,而且具有传唱价值,歌词所表现的内容使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我们再一次欣赏这首歌曲时,首先要把思路放在歌曲所处的背景之下,用艺术的眼光去赏析它的魅力,才不会使这首歌曲失去应有的价值。
(孙德明)
玛拉沁夫小传
玛拉沁夫,现代蒙古族作家。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后到内蒙古骑兵部队。1946年入内蒙古自治学院学习后到内蒙古文工团任创作员。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得到好评,后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1952年到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1954年返回内蒙古,任察哈尔盟明太旗旗委宣传部部长。同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春的喜歌》,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6年,完成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部,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斗争历史,曾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文艺创作奖文学一等奖。1959年创作电影剧本《草原晨曲》。
196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花的草原》,茅盾先生给予很高的评价,标志着作者在文学创作上已走向成熟。70年代,先后创作了两部电影文学剧本,其中《祖国啊,母亲》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一等奖。
1980年以后,他除了完成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下部以外,写了较多散文和中短篇小说。其中《活佛的故事》获1980年全国短篇小说评奖优秀作品奖。
他的作品“自在而清丽”,富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已有多种外国文字的译本出版。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
通福小传
通福,内蒙古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莫和尔图嘎查人,昵称通谱。达斡尔族著名音乐家。1935年,通福就读并毕业于莫和尔图国民优级学校。后考入扎兰屯师道学校,1940年毕业。翌年,赴日本学习提琴和钢琴。
1945年,通福由日本回国。回国后,他创作了《团结之歌》、《呼伦贝尔家乡》、《沙漠之歌》、《内蒙古青年进行曲》等歌曲。50年代初,他调到内蒙古歌舞团工作,先后创作《前进吧》、《牧民之歌》、《歌颂毛泽东》、《雁舞》、《猎人舞》、《摔跤舞》等歌、舞曲。
1952年~1964年,通福先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制片厂从事电影音乐创作。这期间,他创作了电影歌曲《敖包相会》、《草原晨曲》,为纪录片《前进中的内蒙古》、《飞跃的内蒙古》、《阳光普照鄂伦春》、《今日内蒙古》等配乐作曲,其中《敖包相会》、《草原晨曲》成为飞越国界的传世佳作,享誉中外。
1981年他着手整理过去创作和改编的100多首歌曲,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萨日纳”文艺评奖中,获音乐创作的最高奖——“金驼奖”。
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理事、副主席,内蒙古歌舞团乐队指挥等职。先后在内蒙古歌舞团,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内蒙古文联工作。
1989年,他因病在呼和浩特逝世,终年70岁。
(本报综合)
创作背景
时光回到1958年,这一年火热的包钢建设令坚信“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理论的玛拉沁夫,下决心要去包头体验生活。
当时已是中国作协内蒙古分会常务副主席的他,将户口落入了包头,目的很简单:“只想到包头当一名普通工人”。最终,玛拉沁夫成为包钢白云铁矿主矿车间党总支书记。
在包钢工作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负责人的珠兰(布赫夫人)找到玛拉沁夫说:“要拍一部反映包钢建设的电影,向国庆10周年献礼。”
玛拉沁夫说,自己刚到包钢,只想体验生活,暂时不进行任何创作,不过在珠兰的诚心邀请下,他同意了创作电影剧本,并最终有了电影剧本《草原晨曲》以及传唱不衰的同名歌曲。
若干年后,很多人征询玛拉沁夫创作时对歌词的把握,他作答说:“我们是草原的神马”这个歌词是用来比喻包钢人,主要是一种时代的感悟。神马给人快速飞驰的感觉,在茫茫草原上建起现代化的钢城,是过去草原人想也不敢想,梦也梦不到的事情。“如果说,我做了什么,就是抓住了这种感觉。”
链接
《草原晨曲》是中国1959年出品的黑白故事片,由朱文顺执导,恩和森、张巨光、乔鹿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青年猎手胡合、加米扬、拉西宁布和张玉喜纵马疾驰,追击着草原上的野狼。圣山白云鄂博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时他们突然发现日寇的地质勘探队也出现在白云鄂博,原来日本人早已对那里丰富的地下宝藏垂涎欲滴,胡合立即将这个消息带回了村里。在张玉喜、胡合的领导下,牧民们给日寇地质勘探队以沉重的打击,鬼子为了报复,指使蒙奸官布逮捕了胡合、加米扬和张玉喜。胡合的妻子——张玉喜的妹妹秀芝在官布家为仆,她帮助胡合等人越狱逃跑,张玉喜在途中被鬼子开枪打伤,他在临死前要胡合去大青山找方志诚加入游击队,并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小玲。胡合将小玲交给母亲,忍痛告别了怀孕的秀芝,上了大青山。秀芝在胡合参加游击队后,被迫离开草原,与胡合失去了联系。十多年过去了,胡合回到解放了的家乡,担任区委书记。人民的地质勘探队来到了大青山。胡合母亲死后,拉西宁布将小玲抚养成人,改名娜布其。娜布其和胡合的义子关其卡积极要求参加勘探队的工作,他们的理想实现了。勘探队派秀芝的儿子张祥教娜布其开汽车。胡合的老首长方志诚担任了新建的钢铁公司党委书记,胡合担任了矿山的党委书记。关其卡等蒙古族的第一批钢铁工人被派到鞍钢学习。官布的儿子、坏分子道尔吉为了破坏蒙汉人民的团结,挑拨拉西宁布反对开采白云鄂博。拉西宁布与胡合、加米扬、娜布其逐渐疏远。胡合和加米扬尽力帮助落后了的老朋友拉西宁布,但拉西宁布的思想一时还转不过来弯子。张祥当了胡合的司机,但父子相见不相识。一天,拉西宁布家着火,张祥为抢救拉西宁布的儿子身负重伤,秀芝要来看他。拉西宁布终于认清了道尔吉的反动面目,他揭露了道尔吉,回到了大家的行列中。秀芝随去鞍钢学习的工人一同来到这里。在欢迎学习人员归来的晚会上,娜布其请秀芝也来出席,她与胡合终于相认,全家人幸福地团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