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阿拉善盟委书记包钢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近日,记者就阿拉善盟如何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就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哪些新举措,专访了阿拉善盟委书记包钢。
包钢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篇章。阿拉善盟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让全国“两会”精神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阿拉善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在阿拉善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的欠发达地区,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
阿拉善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五个注重”:一是注重规划衔接。坚持规划先行、注重质量,加强各类规划的整合衔接。2015年以来,全盟30个乡镇、178个嘎查村都作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在此基础上,对照中央和自治区的新部署新要求,进一步做好规划的修改、完善和提升。二是注重布局合理。坚持走集中集聚集约的路子,按照农业收缩、农村整合、农民集中和牧业适度发展、牧区合理布局、牧民守土戍边的总体思路,将全盟198个嘎查村整合为178个,将209个自然村融合为29个,明确193户守土戍边户由政府进行补贴,不能打着乡村振兴的旗号四处建村、盲目布局。三是注重因地制宜。阿拉善既有农区牧区,也有半农半牧区;有的地方人口集中,有的地方居住分散,有的地方需要守土戍边。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精准施策,充分考虑农牧区的差异和特点,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的意愿,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搞统一模式和“齐步走”,更不能一哄而上搞“形象工程”。四是注重生态保护。阿拉善不是粮仓、不是牧场、不是矿山,而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乡村振兴。五是注重改革创新。用好改革这个重要法宝,深入推进土地草牧场制度、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破除人才、土地、资金等体制机制障碍,但无论如何改,决不能把土地草牧场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农牧民利益改少了。
要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兴牧、绿色兴农兴牧,推进农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节水、有机、高效、特色农牧业的路子。重点发展有机农业、高端畜牧业、特色沙产业、精品林果业和休闲农牧业,大力发展阿拉善双峰驼、白绒山羊等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健康养生等乡村旅游业,创建一批特色示范村镇、精品旅游线路和苍天牧歌田园综合体,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高品质、有口碑的农牧业品牌,推动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二是推进农牧区绿色发展。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格限制矿产资源开发,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耕地定作物,严禁新开耕地,严禁超采地下水,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格湖泊水域空间管控,严格实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沙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让农牧区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沙更净、环境更优美。三是培育农牧区文明乡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强农牧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乌兰牧骑事业,凝聚农牧民精神和力量,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传承发展阿拉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农味、牧味、乡土味、原生态味,让农牧区有形文化留得住、活态文化传下去。开展移风易俗行动,让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充盈每一个乡村、浸润每一个家庭。四是夯实农牧区基层基础。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重点抓好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解决好农牧区基层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和党员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等问题,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共同发力,深化乡村治理,引导农牧民群众依法管理事务、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让农牧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激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五是提高农牧区民生保障水平。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入开展扶贫脱贫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让脱贫成效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通过深化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鼓励农牧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等有效举措,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城乡统筹和资源共享,根据农牧区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补齐农牧区教育、医疗等短板,让进城的农牧民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让农牧区的孩子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农牧民在盟内或就近看病就医有更高的报销比例,让守土戍边的农牧民能够留得下、守得住、有保障。(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