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思想再解放 笃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大学习大讨论·来自浙江的采访报道】“弄潮儿”向涛头立
内蒙古新闻网  19-06-06 07:27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编者按:

  这里,有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章华妹;

  这里,有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温岭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

  这里,有全国首个专业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

  这里,就是浙江,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可以说,浙江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民营经济居功至伟,民营企业家居功至伟。

  浙江和民营经济,当二者相遇,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过去已经发生的,现在正在发生的,未来将要发生的,层出不穷……

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商人挑选商品。

  这些故事,藏着什么样的奥秘?

  这些故事,又能给内蒙古什么样的启示?

  “弄潮儿”向涛头立

  93家企业强势上榜2018年中国民企500强,上榜企业数量连续20年位列全国第一!

  在日前发布的浙江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报告中,更有这样一组数据与之呼应:2018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为3.68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65.5%;实现民间投资21383.1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63.1%;民企进出口总额20435.2亿元,占全省71.6%……

  从自然资源“丰度”排名全国倒数的资源小省,到国内生产总值超5万亿大关的经济强省,浙江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西奥电梯数控车间。

  洞窥其背后密码,民营经济是无法绕开的。

  诚如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所言,浙江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民营经济居功至伟,民营企业家居功至伟,民营经济强则浙江强,民营企业好则浙江好!

  “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全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没有民营经济的繁荣,就没有全区经济的持续繁荣。”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也盛赞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新形势下,“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到的“三座大山”,可谓戳中了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

  如何搬走这“三座大山”?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我们不妨走进浙江这个民营经济发祥地,通过分析样本、解剖麻雀的方法来探寻答案。

  样本一: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

  这里的商铺有多少?在每个摊位停留3分钟,走完需要一年时间。

  这里的商品有多全?经营着26个大类、210万个单品,商品辐射2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里的市场有多火?日均客流量21.4万人次,年销千亿元。

  在这里,有数以万计的“义乌制造”“浙江制造”乃至“中国制造”走向国际,更有捷克水晶制品、西班牙红酒、韩国化妆品等各路“洋货”抵达于此。义乌,一个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已从最初的“鸡毛换糖”成了享誉全球的“世界市场”。

  “在义新欧班列的运行记录中,从未运过一个空箱。我们是唯一民营、次次满载而归的中欧班列。”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方旭东说。

  欣欣向荣的贸易生态、创新灵活的市场机制。在这里,我们似乎触摸到了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劲脉搏。

顾客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选购晶莹剔透的水晶器皿。

  样本二:中国版的“格林尼治”——南湖基金小镇。

  苍翠欲滴的树丛、悦耳悠扬的鸟鸣、风格独特的现代建筑……走进嘉兴市南湖基金小镇,一步一路皆是景,让人恍若置身画中。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这一片仅有2.04平方公里的美丽土地上,竟集聚着6000余家包括红杉资本、硅谷天堂、蓝驰创投等在内的知名基金。其中,浙江省首个百亿级国资纾困基金——新兴动力基金就落地于此。

  嘉兴市南湖区金融办主任傅强告诉记者,新兴动力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主要投向省内民营上市公司。为尽快搬走民企“融资的高山”,小镇还加大了投融资对接会的举办频次,每个月线上线下各有一场。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南湖基金小镇作为国内首个私募股权投资类基金小镇,为当地实体经济带来的“融资红利”显而易见。

  样本三:成长最快的“小巨人”——杭州西奥。

  每天生产150台电梯,实用工人却不到150人;拥有国内首家自主研发、10m/s超高速升降技术;唯一进入迪拜高端电梯市场的“中国制造”……2012年落户杭州市余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杭州西奥,被称为成长最快的“小巨人”。

  成长,源自对传统产业转型的独到认知。

  “一条柔性生产线就能提升30%到50%的效率,再加上可视化的生产管理、全程监控的物联网,我们客梯的自动化水平达到了80%。”该公司营销总监梁风给出了答案。

  作为行业唯一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企业,杭州西奥深知: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产业要想获得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就必须插上智能制造的翅膀。

  “我们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总书记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六个方面,为破解“三座大山”开出了具体药方。

梦想小镇的年轻人在小作坊内创业。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

  给企业“减负”,就是为经济“蓄能”,帮企业“克难”,就是给发展“除障”。这就是对浙江市场化进程中“有效政府”角色定位的生动表述。

  沿着现实的脉络,细数来路的点滴。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挺立在东海之滨的省份,如其所在地理位置一样,始终以勇立潮头的姿态,阔步走在时代前列——

  1979年至1980年,浙江涌现出一批全国最早的个体工商户。一个在家门口摆摊卖纽扣、针线等小商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领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1983年1月15日,温岭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拿到了“社员联营集体”营业执照。从集体企业到社员联营集体企业,造就了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1994年1月10日,万向钱潮——中国首家乡镇企业成功上市,拉开了浙商走向资本市场的大幕。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面向未来发展的“八八战略”。其中第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8年,“最多跑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浙江经验走向全国。同年,《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成为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

  如今,平均每10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每29个浙江人中就拥有一家企业。

  任何形态的经济发展都必定内蕴了特定的文化力支撑,否则任何形态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一分钱也要赚。”

  “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

  “小到打火机上的一个螺丝零件,他们都认认真真地做,认认真真地卖。”

  从修鞋匠到商界传奇、从地摊小贩到集团“掌门人”、从弹棉花郎到物联网领军人物……耀眼的人生曲线是众多浙商的创富路线图,看似“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幸运,起点却是打铁匠、收破烂的草根农民。

  在新时代,企业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才能引领发展?娃哈哈联合创始人之一宗泽后认为,企业家在初创时期讲利润、有盈利,这样才能够活下去,但是要做大,更多是要有社会责任、共享精神。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一个个困扰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变得逐渐清晰起来。令我们惊喜的是,在不久前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一项项含金量高、影响面大的部署已经密集出台——

  聚焦政策执行力,把能落实、可操作作为重点和关键,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条条见效。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当好企业的“引路人”“推车手”“店小二”。

  从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变发展方式入手,解决好民营企业“小、短、低、粗、散、重”这些问题。

  ……

  看到差距、找准目标,是我们奋起直追的底气。

  “弄潮儿”向涛头立,内蒙古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的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内蒙古也必将成就千千万万的民营企业!

 

文创旅游产品受青睐。

  记者手记:

  近来,“亩均论英雄”改革在浙江进行得如火如荼。

  “亩产”本是农业术语,指的是农产品的产量、种植业的效益。像耕种农田一样经营企业,一块地从“低产”到“高产”,效益增长空间到底有多大?

  索菲亚家居(浙江)有限公司交出的“精耕细作”成绩单就是其中一个力证:一个219亩的地块,上一任企业从事传统制造,2011年亩均税收只有3万元;而索菲亚2012年入驻后,亩均税收超过92万元,效益增长了30倍!

  浙江省“七山一水两分田”,作为市场先发地区,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不断加剧,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亩均论英雄”改革可以说是浙江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探索的一个路子。差别化配置资源要素之下,势必会倒逼政府聚力高质量发展。

  这对企业而言,更是一个转变发展逻辑的“信号灯”。许多原先吃得多、产蛋少、飞得低的“笨鸟”,开始着眼于提升亩产效益,成了如今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

  不经涅槃,无以新生。

  对长期被“小、短、低、粗、散、重”困扰的内蒙古企业来说,“亩均论英雄”改革不失为“瘦身强体”的一个好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相恒义 蔡冬梅 施佳丽 李振南)


[责任编辑: 巴菊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