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为“国家的孩子”寻亲系列报道二)团圆:60多年后再回家

乌达木(左三)李世英(左四)赴江苏认亲
李永到达宜兴站
李永喂母亲吃汤圆
乌达木宣读亲缘关系认定书
65年后的亲人团聚
回家
兄妹相认喜极而泣
收到锦旗
欢聚一堂
为寻亲群众采集血样
与志愿者交流

  2024年1月,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民警陪同两位“国家的孩子”赴江苏省认亲,这是锡林郭勒盟公安局自2023年开展为“国家的孩子”寻亲专班行动以来,认亲成功的两个幸运家庭。在认亲现场,刑事技术大队大队长乌达木宣读了亲缘关系认定书。几个月的比对、鉴定、摸排等紧锣密鼓的工作后,冰冷的DNA数据换来了温暖的团圆。而期盼着找到亲人的家庭还有数以百计,随着“国家的孩子”们年龄越来越大,技术民警们的寻亲工作,变成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

  65年后的母子相认

  李永,是乌达木见证认亲的“国家的孩子”。这也是被喻为“寻亲使者”的乌达木又一次见证自己的团队比对、认定的数据关系,变成一次曲折感人的团圆故事。2023年12月31日上午,李永在民警和志愿者的陪同下,来到江苏省溧阳市埭头镇山前村田螺圩,这是67岁的李永第一次离开内蒙古。确切地说,是他2岁时从田螺圩被送到内蒙古后第一次出远门。当日,他特意围了一条醒目的红色围巾。

  此时,田螺圩崔家的院子里,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早早赶来,等待见证激动人心的一刻。在亲人的拥簇下,李永走到院子里,97岁的史八妹端坐堂屋正中,李永快步走向前,扑通一声跪在史八妹膝前,眼泪再也忍不住,“妈妈,我来了……”看着头发花白的儿子,史八妹泪如雨下,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在认亲现场,李永喂妈妈吃了一口象征团圆的汤圆。这场团圆,母子两人等待了整整65年。“国家的孩子”李永,2岁时被送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养父母用全部的爱抚养他长大。随着年龄增长,李永慢慢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养父母相继去世后,已是花甲之年的李永动了寻亲的念想。

  2021年,一次偶然机会,李永得知了公安部门正在开展“团圆行动”,像他这样与父母失散的人,可以去公安部门通过采集血样、分析比对DNA数据来寻亲。于是,李永去采集了血样。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在李永不抱希望时,2023年11月23日,他意外得到了“寻亲成功”的消息。

  2023年4月,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开展为“国家的孩子”寻亲专班行动,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对“团圆行动”开展以来采集的“国家的孩子”血样重新进行了检验鉴定。通过分析、比对李永的DNA数据后,技术民警们发现几个在江苏省溧阳市埭头镇的家系,可能与他有亲缘关系,随后便将这一情况通报给江苏省宜兴市寻亲志愿者团队。志愿者现场采集可能是李永亲属的人群血样,寄回锡林郭勒盟公安局进行DNA数据复核比对,最终确定李永的亲生母亲是史八妹。

  在认亲现场,乌达木宣读了亲缘关系认定书。这份权威的认定,让一个家族释怀了半个多世纪的牵挂和愧疚,成全了世间最温暖的团圆。

  “我们一直在等他回家”

  相隔一天,在距离田螺圩10多公里的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芳庄村虞家桥,现居内蒙古乌海市的“国家的孩子”李世英,也与自己的五位亲兄妹相认。认亲当天清晨5时多,李世英的兄弟姐妹们陆续回到老宅,铺红毯、挂条幅、煮汤圆,等待久别的亲人回家。这处老宅是李世英父母居住过的房子,听说李世英要回来,兄妹几人特意将老房子装修了一下。哥哥虞仁杰激动得一晚上没有睡觉,天一亮就站在村口遥望。

  1月1日9时28分,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的民警与志愿者陪同李世英到达虞家桥,李世英见到兄弟和妹妹时,激动得难掩泪水。李世英的哥哥虞仁杰说:“我们都很想念弟弟,一直都想找到他,这也是母亲遗愿。父母亲过世后,寻亲更困难。没想到6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能再团圆。”

  2023年9月,李世英得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正在开展为“国家的孩子”寻亲工作,于是他专程从乌海赶来寻求帮助。李世英说,1959年,自己大概2岁时从上海孤儿院被送到内蒙古。草原母亲养育了他,家人们告诉他,不管何时何地,都支持他找到亲人。

  2023年11月15日,经过反复确认和结果复核,民警们确定李世英的亲人在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虞家桥村。通过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得知,他的几个兄弟姐妹也一直等他回家。

  快一点、再快一点……

  陪李永和李世英到江苏认亲的同时,乌达木和同事们还有另外的任务,那便是走访了解当地情况,对当地寻亲志愿者进行血样采集的培训及建立有效的寻亲工作机制。在村里走访时,技术民警们还采集了30多名有寻亲意愿的群众血样,其中一位94岁的老人给乌达木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老人听儿女说,当年送出去的孩子有找回来的,犹豫许久后才说出,当年她也有一个孩子送走了。“留在身边就没有活路。”老人平静地说,特殊年代的艰辛造成的内心创伤,伴随了老人一生。乌达木给老人采集了血样,嘱咐她要保重身体。能不能帮老人找到孩子,依然是个未知数。乌达木希望,能多留给他们一些时间,让更多寻亲的家庭不要抱憾终生。

  从寻亲专班成立至今,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已收集200多份血样,先后排查家系400多个,排查个体800余名,分析排查寻亲数据2000余条,帮助14人寻亲成功。寻亲工作不断传来好消息,全国各地的“国家的孩子”们也正陆续不断地将血样寄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

  当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三千孤儿入内蒙”,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如今,“人生当知来处”成了他们心底最深的渴望。然而,随着“国家的孩子”们年龄越来越大,技术民警们的寻亲工作,变成了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2024年年初,一份两年前采集的血样比对成功。遗憾的是,此时当事人已经去世,只能由他的孩子们替他完成遗愿。

  “这些‘国家的孩子’都已年近70,甚至有些人是用轮椅推着或是拄着拐杖来的,他们对团圆的期盼也越来越强烈。为了快一点、再快一点,我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推进着工作。”乌达木告诉记者。

  文/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 娜 摄影/王玥

编辑:何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