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内蒙古创新“救助+诚信”服务模式

  本网4月17日讯(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赵曦) 今年3月以来,自治区民政厅以推进诚信建设工程为契机,坚持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精准救助为目标,创新“救助+诚信”服务模式,把讲诚信、守信用融入到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促进各项救助政策精准高效落地,全面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自治区民政厅联合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厅、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印发《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扩围增效19项具体措施》,明确加强社会救助信用体系建设,引导鼓励社会救助对象诚信申报。将社会救助失信对象的信息纳入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实施联合惩戒,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质效。

  按照“诚信申请、精准识别、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原则,自治区民政厅把个人诚信作为判断社会救助准入依据,将事前审查监管程序后置,申请人提出社会救助申请时需签署《申请社会救助个人诚信承诺书》,承诺本人或家庭成员所提供的申请资料真实完整,根据申请人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审核初判确认,即可采取“先行救助”,提高救助保障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自治区民政厅坚持新申请社会救助家庭“逢救必核”,运用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管理系统,推动部门间数据共享,对新申请社会救助家庭、已享受社会救助家庭人员进行车辆、住房、工商、人社、公积金、税务等信息比对,精准核实提供的材料是否真实准确。如出现故意隐瞒其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的,个人诚信将纳入内蒙古信息核对系统黑名单管理,6个月内不接受其救助申请核对。

  自治区民政厅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人员长期公示制度,及时准确公开有关事项,确保群众看得到、听得懂、易获取、能监督、好参与。利用民政综合业务平台,对低收入人口中救助事项增多、刚性支出增加的人群信息进行预警,引导嘎查村(社区)协理员及时介入,推动救助工作由“被动申请”向“主动发现”转变,让社会救助更阳光,让困难群众更暖心。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