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文物会说话㉔|龙形蚌饰比玉龙更早的“龙”

  2023年8月20日,我在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出土。因为我质地酥脆,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将我连同周围土块整体提取,请专业的文保人员进行拼对、修复和后期保护。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团队的“叔叔”们借助科技的手段,经过数月的努力,才将我将成功复原。我属于红山文化早期的龙形象,远远早于此前出土的玉龙,填补了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象的空白。

  ——来自龙形蚌饰的自述

龙形蚌饰出土

复原后的龙形蚌饰

  文物详解

  2023年8月20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传来消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子项目——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一件龙形蚌饰。

  2024年4月9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团队借助科技手段,经过数月努力,将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蚌饰成功复原。

  龙形蚌饰看上去似龙,个头不大,主体长度只有20厘米左右,不过复原难度不小。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与故宫博物院、北京理工大学团队的合作,对套箱进行无损CT扫描与图像分割,获得龙形蚌饰的细节三维数据,随后又进行了无数次3D模拟拼接,终于复原。这一龙形蚌饰,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左右。专家认为,龙形蚌饰,比红山文化晚期的中华第一龙C形龙可能还要更早,丰富了红山文化中的龙形象。

  监制:李中锋

  文案/制作:魏佩

  资料来源:央视网  内蒙古日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李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