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挖苦求职者被封号”并非小题大做

    “这只是押金,还不是学费,就拦住你了,你还能做成什么事?”据5月19日《法治日报》报道,在某网络招聘平台,求职者竟遭招聘企业挖苦。平台将企业封号处理后,企业诉至法院。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了这起案件,判决驳回企业的全部诉请。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上述挖苦算不上有多伤人,为此将招聘企业封号处理,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实际上,求职者对押金心存疑虑并开口询问,是其个体自由,招聘者借此挖苦求职者,显然逾越了言论自由的边界。而现实中,“押金、保证金”陷阱在求职市场确实较为常见,一些招聘企业、不法分子借此为求职者“挖坑”,求职者对此十分警惕,也是防范意识较高的一种体现。

    挖苦求职者,其实是求职市场乱象的一个缩影,现实中诸如对求职者百般刁难、询问求职者婚育状况、毫不遮掩地搞职场歧视等现象屡见不鲜,求职者苦不堪言。此番事件再次给广大招聘企业敲响了警钟,提醒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要时刻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等对待劳动者。相关部门则要加强对招聘企业的监管,畅通求职者维权渠道,降低维权成本,营造良好的劳动用工环境。

    近年来,网络招聘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本案原告在网络招聘平台发布超出经营范围的岗位信息、发表贬损求职者的不当言论等,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浑水摸鱼,假借招聘之名收集应聘人员简历,再高价卖给培训机构并收取佣金等。

    因此,规范网络招聘市场迫在眉睫,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求职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在明确其相应资质的基础上,依法依规惩治涉嫌虚假宣传、侵犯求职者合法权益的无良就业服务机构和招聘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招聘市场不能成为求职者的“就业陷阱”“权益黑洞”。只有进一步规范网络招聘市场秩序,才能让网上求职的体验更好,让网络应聘真正成为就业的好帮手,实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者、用人单位的多赢。 (戴先任)

编辑:韩伟丽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