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刘霄长篇小说《白牛》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在内蒙古文学馆举行

  作家刘霄

  长篇小说《白牛》

  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

  在内蒙古文学馆举行

  6月7日上午,由内蒙古文联、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日报社主办,内蒙古文学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作家协会联合承办的“长篇小说《白牛》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在内蒙古文学馆举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田瑞华,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兰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外事办公室二级巡视员斯庆,内蒙古出版集团工会主席黄滔,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闫艳,内蒙古电影集团副总经理冯译葳等出席会议。内蒙古作家协会、内蒙古文学馆、图书馆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作家艺术家代表、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新书发布会

  PART 01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田瑞华

  “‘乌珠穆沁白牛’见证了中法两国的友谊,寄托着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内蒙古的深切关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田瑞华出席发布会并在致辞时表示,长篇小说《白牛》在中法建交及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取材、创作、成文,让读者了解一段大国外交的佳话如何在祖国北疆大地上落地生根。在体现中法友谊的同时,以白牛成长为时间轴记述改革发展,借白牛之口阐述了50年来内蒙古牧业地区的山乡巨变,展现了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火热实践。

  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法国作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与中国携手走过了意义非凡的一个甲子。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长篇小说《白牛》的出版发行可谓意义非凡。”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表示,刘霄以独特的视角、诙谐的语言,让现代人了解到了中法建交初期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并且使这段历史得以被铭记流传。《白牛》这部作品是记录中法建交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传承中法传统友谊作出了作家的重要贡献。本书的第一人称白牛——“我”,不仅见证了中法建交的历程,也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见证了内蒙古人民的善良质朴和勤劳勇敢。

  内蒙古出版集团工会主席黄滔

  “《白牛》这部长篇小说,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它不仅是作家刘霄辛勤耕耘的结晶,更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精心策划、打磨的精品。内蒙古出版集团对能够成为这部作品的见证者和传播者而深感荣幸。”内蒙古出版集团工会主席黄滔表示,这部作品书写现实,展望未来,在体现中法两国友谊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特别是“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内蒙古的强力推进和全面开花。“《白牛》这部作品将会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黄滔说。

  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闫艳主持会议

  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周承英

  “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与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互赠国礼。来自法国的50头夏洛莱牛中的17头落户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牧场。之后50年的时间里,发展壮大到58000头,实现了周总理当年提出的‘要让我们国家的人民吃上好的牛肉’的愿望,同时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周承英讲起这段历史,曾经的往昔一一呈现。“以此题材创作了这部15万多字的小说《白牛》,‘文以载道’,当这段历史佳话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呈现,更容易打动人心。”周承英说,龙年春节假期,出版社几位社领导把校样带回家,看着稿子,同时也在被感动着。

  长篇小说《白牛》作者刘霄

  发布会上,作家刘霄分享了创作过程。“接受这项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的创作任务,内心一直诚惶诚恐,一直持续到书稿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完成。”“在西乌珠穆沁旗,我第一次见到了白牛。在当地一个展览厅,见到了当年白牛初到中国时的相关文字和图片。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原白牛分场场长哈达巴特尔老师,他为我们系统地讲解了白牛来中国后的情况,收获良多。”“查阅大量资料,严谨考证,去伪存真,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真相。”“体裁上,决定以牛的视角去写,即牛眼看世界。”“写作都是在晚上进行,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思如泉涌。”“创作过程中谢绝了所有应酬,有点像闭关。”“长篇小说需要静下来一气呵成,不宜断断续续,写写停停,这样会影响思路。”“历时45天,完成了初稿。”“改稿会后,我对作品又修改了三次。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第四次修改后的定稿。”

  会上,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兰弟,内蒙古出版集团工会主席黄滔共同为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内蒙古文学馆、呼和浩特图书馆、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赠送长篇小说《白牛》。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与内蒙古电影集团签署《白牛》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作品研讨会

  PART 02

  研讨会上,内蒙古出版集团工会主席黄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大众编辑部主任张桂梅,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文学评论家鄢冬,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伟,中国新闻社内蒙古分社副总编辑李爱平,内蒙古日报社大草原传媒公司编辑、资深评论员张晓,分别围绕长篇小说《白牛》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作品结构等方面,多角度展开学术研讨。

  关于作品

  PART 03

  《白牛》是一部以“国礼牛”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全书共计15万字。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向他赠送了礼品。作为回礼,蓬皮杜总统向中国赠送了50头夏洛莱牛,其中17头被送往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达青宝拉格牧场饲养。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当地农牧民凭着“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白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当初的17头白牛已经发展成了5.8万头的规模。

  为了讲述好这段见证中法两国友谊的佳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日报社·《北方新报》副总编辑刘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新创作方式,通过全新的角度、诙谐的语言,以牛的视角阐述了50年来内蒙古牧业地区的山乡巨变,展现了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火热实践。

  “乌珠穆沁白牛”见证了中法两国友谊,寄托着周恩来总理对北疆大地的深切关怀。长篇小说《白牛》的创作推出和出版发行,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出版集团、自治区政府外事办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作者刘霄现场调研

  作者有话说:

  谈到创作过程,刘霄说:“我深入农村、牧户,与白牛零距离接触,与原白牛分场场长深入沟通,历时45天完成了初稿,后又经历4次修改,最终这部作品出版发行。深入了解后,当地农牧民身上的蒙古马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为我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也是我创作这部作品最大的收获。”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