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郝儒冰) 6月6日,记者走进恼包村,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与棱角分明的现代楼房坐落于一处湖光山色之中。“晋”味十足的民俗大集和超现实风格的恼包水世界比邻而居,颇有“迪士尼”韵味的游乐场与恼包摩天轮南北呼应,别有风趣......
“我从2018年看到恼包村的短视频就喜欢上了这里。”当日,来自陕西榆林的游客郑友友说,“我以为来一次就够了,没想到我每年来,这里每年给我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在呼和浩特人张宇的眼中,恼包村就好像是他亲眼看着慢慢建成的一样。
“先是火爆朋友圈的‘江南水乡’游园区,然后是桃李源民俗大集、恼包之眼、恼包水世界,后来又有了游乐场,恼包音乐节、跨年灯光秀这些都让人对这个村子越来越着迷。”张宇在形容恼包的时候,用了一个网络用语“养成系”。
“就好像我们在玩一个‘养成系’的游戏,眼看恼包村越来越美。”张宇说道,“我很期待后续恼包的建设,希望它能给我越来越多的惊喜。”
独一份的好风光不仅让恼包村接待游客量逐年攀升,更让许多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到了家乡创业。
2019年,见到家乡人气越来越高,孙学平决定返乡创业。村“两委”根据他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需要,指导孙学平在恼包村游乐场里开办了碰碰车乐园项目。
“在外打工又辛苦又照顾不了父母,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看着村里越来越红火,我跟家里一合计,就决定回家创业了。”孙学平说。
与孙学平不同,李飞并不是恼包村村民,而是曾在大学城打工的“外来户”。当恼包村随着抖音火遍全网的时候,年轻的李飞“嗅”到了商机。
“刚开始我就是每个周末从恼包村附近的大学城带上一些零食来恼包贩卖,赚些差价。后来生意越来越好,我就干脆租下了一个小商铺在恼包扎根了。”李飞说,虽然不是本村人,但是看到恼包人气越来越旺,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村子整体好了,我们村民的生活也跟着好了。在实际生产中,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民干什么,教会农民怎么干。”恼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说,“同时,我们村干部也要懂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把握产业结构。”为此,村集体陆续成立了文化旅游、影视传媒、物业管理、给水供热、酒店餐饮等企业,一切朝着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据了解,恼包村目前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村集体搭建的文旅产业平台年创收达10.8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1600元增加到2023年的5万多元,增长了30余倍。
记者了解到,恼包村的蝶变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在大青山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新农村发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典型之一。
围绕大青山敕勒川,以前坡生态绿带为轴线,新城区推进生态样本存储空间、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科技旅居等项目建设,持续丰富区域科普教育、商贸会展、精致露营等文旅业态,助推“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带。
恼包村、水磨村、野马图村、生盖营村.....24个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拔地而起。一处处风光秀美、业态前沿、特色鲜明、人文内涵丰富的农业产业日渐壮大,广大群众共享着生态建设的成果,人与自然交融出和美的画卷。如今,新城区生态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印证了新城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济发展准则。
新城区各村的蝶变之旅还在继续,就如以绿为底、点绿成金的故事正在大青山下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不断上演。

恼包村夜景

俯瞰恼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