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内蒙古“硬核”早点走出国门

  近日

  网友在美国偶遇

  内蒙古特色餐馆

  中文店招

  馅饼 奶茶 烧麦

  网友说

  “是内蒙古那味儿没错了”

  内蒙古“硬核”早点儿

  走出国门了

 

       内蒙古烧麦何以“出圈”

  历史悠久 传承有序 

  烧麦一词来历有多种叫法:稍麦、烧麦、捎美、烧卖等。正宗的烧麦是羊肉大葱馅的,据说真正的起源在明末清初时的绥远城——归绥市,也就是现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旧城。

  据记载,烧麦这种特色美食已存在百年,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是历代师傅心血的结晶,也是他们传承和发扬创新的结果,烧麦包好后褶皱如花。1572年,明朝廷在呼和浩特建立了归化城,那时候归化城的茶馆里配着砖茶,捎带卖这种羊肉馅的点心,所以叫做捎卖,烧麦的美味很快传遍了全国。

  对于呼和浩特人来说,传承了三百多年的羊肉烧麦无疑在心中占据着绝对的“C位”。

  选材考究 制作精细

  烧麦的制作有一整套操作流程:

  馅要选上等的绵羊肉,剔除筋皮,用快刀切成碎末,再取干淀粉用开水冲搅成溜芡,冷却后做成焖子备用。之后,在肉馅里加入大葱末、鲜姜末、干姜粉、花椒粉、胡麻油、盐、香油、焖子等,拌匀成馅。

  和好面,用冷水加盐和成硬面,醒好揉至劲道,再搓成条,一两重的面切成8个剂子。用特制的橄榄槌(烧麦槌),以淀粉做干面铺底,擀成薄薄的皮,再碾成荷叶状,俗称“捣烧麦皮”。擀好的皮还要放入陶盆内,用稍干的湿布盖好,醒一段时间再用。

  包烧麦时,用特制的小竹(木)片把馅抹在烧麦皮里,轻轻捏成石榴状,放入笼内,再急火蒸7—8分钟即可。装盘时要摆好,烧麦穗向上,像是将开未开的花,又像是四散低垂的麦穗,十分漂亮。

  时至今日,各家烧麦馆都有各自严格保密的拌馅配方,各项配料的用量,都要按比例过秤,丝毫马虎不得。

  分量十足 口感丰富

  烧麦的分量很有讲究。其中的秘密在于,一斤面粉和成面团,烧麦师傅可以揪80个剂子,一个不多一个不少。80个剂子擀成80个烧麦皮,80个烧麦皮包80个烧麦,恰好是一斤。但这一斤是指干面粉重量,非指烧麦实重。

  “二两烧麦憋死汉”,来呼和浩特吃烧麦,千万别按斤点。加上馅料,一般情况下两个人吃二两烧麦不撑不欠,刚刚好。

  烧麦的文化意义

  地方文化的代表

  烧麦一条街上老字号的烧卖馆生意格外红火

  为了打造这一内蒙古名小吃,呼和浩特专门打造了“烧麦一条街”,这条街全长1100米,连接五塔寺、大召等旅游景点,聚集着德顺源、老绥远、君品昌等20多家烧麦馆,每日客流不断,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餐饮风景线,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烧麦的香味。

  烧麦一条街

  呼和浩特的烧麦作为当地的一种特色小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它是呼和浩特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美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呼和浩特的烧麦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还融入了当地的风味和文化元素。

  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内蒙古烧麦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了解和喜爱这种来自中国内蒙古的美食。这不,伊拉克网红老王也来呼和浩特吃烧麦啦。这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提升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内蒙古

  烧麦不仅是一道

  美味可口的地方特色小吃

  更是

  内蒙古文化输出的一张

  重要名片

  它通过独特的风味

  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吸引了无数食客的目光

  也为中国美食文化的

  传播与发展增添了魅力

  监制:赵静

  文案:闫鹏宇

  来源:中国食品报社 内蒙古农牧厅 方志内蒙古 草原云客户端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