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深刻理解和把握“六个坚持”重大原则,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检验,这是改革事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根本所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原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的生动体现。深刻理解和把握“六个坚持”重大原则,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社会需求的变化,我们党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们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打通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经济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满足人民所需、为人民谋福利同样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据新的时代需求,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基于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群众温饱基本解决、总体实现小康、正迈向全面小康的客观实际作出的重大历史判断。由此,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并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始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这是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原则和价值取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强调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并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六个聚焦”的重要任务,即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六个聚焦”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面多维度、深层次对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为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手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方式和实现路径进行了重要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从传统道路到新型道路、从苏联式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演变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现代化的要素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探索中作出历史选择与时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在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中,以其独特的人民性的价值立场规避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和局限,摆脱资本主义对个人中心主义的物化欲求的盲目推崇,避免了价值观物化危机带来的精神物化风险。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克服人的物化风险,协调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是要实现从利益共同体到价值共同体的转化,二是要实现从个体权利向集体权利的让渡,三是要实现从“类”文化到“共同体文化”的转化,四是要实现从“主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转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坚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支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答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具体问题,从价值理想、价值信念和价值信仰上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实现了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的价值思维与价值意识的超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不竭力量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既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主体,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主体,还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评价主体。
人民群众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主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源于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人民群众通过主体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承担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任务,人民群众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意愿和实际行动决定了改革的成效。
人民群众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价值主体是在特定的价值关系中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价值客体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物,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是价值关系发生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价值选择、价值排序与实践创造使主体作用于特定客体,形成主客体的意义关系。通过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汇聚起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能够跳过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直面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发展的目的有机结合,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
人民群众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评价主体。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决定历史的命运,同时也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人民检验,这是改革事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根本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必须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为评判标准,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才能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作者:卢艳芹 张阳 分别系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