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新华每日电讯】穿越时空的团圆

  2024年11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第5版刊发题为《穿越时空的团圆》的文章,报道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2021年公安部组织开展“团圆行动”,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11月16日,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村民杭巧云迎来了阔别64年的弟弟扎拉嘎木吉。

  报道全文如下:

  2024年11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第4版

  11月16日,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村民杭巧云迎来了阔别64年的弟弟扎拉嘎木吉。

  11月16日,扎拉嘎木吉和家族成员一起合影。新华社记者 贺书琛 摄

  大红横幅下,杭巧云站在人群中,远远地看到远处弟弟的身影,瞬间泪流满面。“我从小是没有妈妈的孩子,爸爸在外面找弟弟一直没有回家,我独自在家哭泣。父亲去世30多年了,他找了一生的儿子回来了。”杭巧云说。

  11月15日,扎拉嘎木吉乘飞机抵达南京。新华社记者 贺书琛 摄

  扎拉嘎木吉腿脚不便,见到姐姐后,从轮椅上站起抱住姐姐痛哭流涕。在家中,他为姐姐戴上了从内蒙古带来的定制手镯,并讲述他60多年来在内蒙古的生活经历。

  11月20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懿德 摄

  2018年,从一次四子王旗“国家的孩子”聚会开始,扎拉嘎木吉寻亲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后来,他向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寄送了采血卡。经过公安民警与江苏寻亲志愿者团队的不懈努力,他与远在江苏南京的亲人们DNA匹配成功,确定了亲缘关系。得知消息后,扎拉嘎木吉决定启程,跨越1500公里回到阔别64年的家。

  5月7日,都贵玛(右)给扎拉嘎木吉看她最近关注的新闻。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5月7日,都贵玛(左)和前来看望她的扎拉嘎木吉聊天。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11月20日,扎拉嘎木吉(右)看望都贵玛老人。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动身之前,扎拉嘎木吉来到都贵玛家中,告诉她这个好消息。都贵玛老人说:“快70岁了,还能找到亲人不容易,南京亲人看到你和三个孩子在内蒙古生活得那么好,肯定很欣慰。”都贵玛老人还给扎拉嘎木吉包了1000元红包,祝福他寻亲成功。

  11月20日,扎拉嘎木吉骑上三轮车,去看望都贵玛老人。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11月16日,扎拉嘎木吉(右)来到姐姐家的村口时潸然落泪。新华社记者 贺书琛 摄

  11月20日,都贵玛和扎拉嘎木吉(右)合影。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看到弟弟过得好,我心里很高兴,就没有牵挂了!”和弟弟相见后,杭巧云非常欣慰。她表示,接下来会和家人跟着弟弟去内蒙古,看看弟弟生活的环境,同时也感谢都贵玛额吉,“她很伟大,把我弟弟当成亲生儿子抚养,我们全家人都感谢她。”

  11月20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工作人员展示扎拉嘎木吉和江苏亲人的亲缘关系确认书。新华社记者 刘懿德 摄

  11月16日,扎拉嘎木吉(左三)在家族宗祠中望向其生父母牌位。新华社记者 贺书琛 摄

  11月20日,扎拉嘎木吉(右)拿上礼物,去看望都贵玛老人。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11月20日,扎拉嘎木吉(右)送给都贵玛老人一把从南京买来的梳子。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11月20日,扎拉嘎木吉回到四子王旗后又来探望都贵玛,并带来了南京亲人准备的特产礼品。说起小时候的扎拉嘎木吉,都贵玛老人激动落泪,“能找到自己的根,我非常替他高兴。这次去南京不仅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11月16日,扎拉嘎木吉在众人搀扶下走向家族宗祠。新华社记者 贺书琛 摄

  11月20日,扎拉嘎木吉(右)给都贵玛老人介绍自己和江苏亲人的合影。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11月16日,杭巧云(中)看到弟弟后掩面哭泣。新华社记者 贺书琛 摄

  11月20日,扎拉嘎木吉在家中整理他从南京带来的礼物,准备去看望都贵玛老人。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1961年,年仅19岁的都贵玛被分配到四子王旗保健站,承担起28名“国家的孩子”的养育任务,扎拉嘎木吉便是都贵玛当时照顾的最后一个孩子。都贵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草原额吉”,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11月20日,说起小时候的扎拉嘎木吉,都贵玛老人激动落泪。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11月20日,都贵玛和扎拉嘎木吉(右)合影时,紧握对方的手。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60多年来,这些“国家的孩子”大多已经步入老年,很多人“人生当知来处”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得益于2021年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健全的DNA大数据库,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

  制作:杨苏雯

  

编辑:任丽华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