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水利部、自治区水文水资源中心部署要求,巴彦淖尔市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大力推进水文信息化建设,水文自动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11月20日,记者跟随巴彦淖尔市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工作人员,开启一场信息化水之旅。
水文信息化覆盖全市
巴彦淖尔市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主要承担黄河冰水情监测、山旱牧区测洪报汛、地下水监测、乌梁素海水生态监测、河套灌区输配水监测等工作任务。在巴彦淖尔市水利大楼2层——巴彦淖尔市水文测控中心,墙面上660英寸的大屏上,集中了全市所有水文监测数据、实时监控画面、分析指数等,是自动化成果的聚集地。
巴彦淖尔市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水情信息科科长王飞,2024年3月获得全国水文先进个人称号,讲起巴彦淖尔水文信息建设,列举设备、站点、平台,如数家珍。他介绍,自2019年起,巴彦淖尔市水文测控中心争取实施了“乌梁素海补排水及生态补水水文自动化测报系统建设工程”,完成32处水文测验断面的自动化建设,建成河套灌区水平ADCP24套、多层时差法测流系统1套、山旱牧区RG-30雷达在线测流系统7套。新建视频监控系统34套、水文测控中心1处、单站测控平台13处,购置了走航式ADCP11台,并对中心机房进行升级改造。
同时,新建改建自动雨量站72处、地下水自动监测井261眼、自动墒情站35处、中小河流防汛专用站7处、自动蒸发站3处,配备了遥控测流船6艘、无人机3架,新建13条联通专线、11条联通公网线路,打通了测站与测控中心控制平台的视频、数据传输通道,基本实现巴彦淖尔市水文自动化测报全覆盖。
在水文测控中心建成运行过程中,又将近年建成的中小河流遥测雨量站自动监测平台、山洪灾害遥测雨量站水位站自动监测平台、墒情遥测站自动监测平台、地下水自动监测平台、水文预报预警系统等原有资源整合为一体,形成数据集成环境,实现共享巴彦淖尔市气象防灾减灾指挥平台,提升了水文信息化水平。
防凌更加安全可靠
进入11月下旬,滔滔黄河在河套平原上进入修养期。记者在巴彦淖尔市水文测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五原县黄河谢拉五圪旦险工段,观看来“凌”前的黄河。
平时,除去对设备定时检修、维护,巴彦淖尔市水文测控中心工作人员不必到现场进行观察、测量。在黄河谢拉五圪旦险工段,设有水位、视频、气象一体化冰水情自动监测站点,中心工作人员坐在指挥中心,可以随时看到这里的水情。封河、开河是重点监测时间,根据水文监测数据,预报凌汛。
黄河巴彦淖尔市段河道全长333.5公里,堤防长度303.351公里,其中,三盛公枢纽管辖段落28.5公里,巴彦淖尔市管辖段落274.851公里。巴彦淖尔市水文测控中心在沿黄重点险工段设立了14处水位、视频、气象一体化冰水情自动监测站点。
巴彦淖尔市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水情信息科预报员董泽介绍,2023年11月23日,黄河巴彦淖尔市段出现流凌。首凌日期较常年偏晚3天。12月15日,黄河乌拉特前旗三湖河口段处出现首封,首封日期较常年平均偏晚12天。2023年12月21日,黄河巴彦淖尔段全线封河,历时5天14小时,较2022年缩短10天,是近十年来封河速度最快的一年。
灌溉更加精准高效
巴彦淖尔地区是重要的农业灌溉区域,依赖黄河水进行农业生产。水文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监测、分析和管理,提高了引黄灌溉的效率和精确度。
记者到达时,正时关水的时候。我们前往四分滩水文站丰复渠(总)站、丰复渠(南)站、丰复渠(泄)站,一览河套平原灌溉中水文信息化景观。
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引黄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在这个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内,黄河水通过渠首和1条总干渠自西向东引入灌区,再经过密密麻麻的供水和排水系统汇入乌梁素海,最后退入黄河,完成灌溉使命。
在四分滩水文站三个站点上,工作人员为记者介绍走航式ADCP遥控船、多层时差法测流系统、固定式ADCP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现状,并进行了数据上传操作演示。王飞科长一边指挥一边安顿年轻的工作人员:“这可是我们吃饭的家伙,得给记者们好好看一看。”
中心水情信息科预报员董泽介绍,水文信息化在巴彦淖尔地区的引黄灌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实时监测黄河水位、流量等信息,可以更准确地控制引水量,避免水资源浪费,同时确保农作物得到适量灌溉;详细的水资源分布数据,可以帮助调配机构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分配水资源,特别是在干旱或水资源紧张时期尤为重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及实时水文数据,预测洪水或干旱,提前农业部门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对灌溉系统的损害;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壤盐碱化等问题的发生,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水文信息化不仅是网络灌溉图,更是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维护的图纸。
在浩渺的水系网络中,巴彦淖尔市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默默守护河流的健康与安宁。信息化的发展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智慧。王飞科长已设计出一幅数据的蓝图,他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现有地下水、雨量、墒情、水质等各类平台资源,促进平台功能融合,探索研发多功能、全要素的智慧水文平台,实现水文一张图目标。”
(记者 任佳 青格乐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