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丰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那么盐碱地上的丰收,就是一个充满斗志和艰辛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科左中旗,44.9万农业人口中有85%是蒙古族。干旱与风沙肆虐,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土地盐碱化严重到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粮食亩产不足300公斤。
当时刚刚大学毕业的梅园雪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周围的人都不相信,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大学生会愿意留在这里。大家猜测,她一定会把这里当成跳板,用不了多久就会远走高飞。
然而,梅园雪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从亩产不足300公斤,到亩产2300公斤,在众人震惊的目光中,她一步步成为荒漠之地的守护者和改革者。
30多年间,梅园雪的足迹遍布全旗500多个嘎查村,田间地头是她眷恋的地方,增产增收是她无尽的斗志。一年又一年,她播下希望的种子,成为大家赞誉的“女粮王”。
多年后,梅园雪说,那并非是一次轻率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她深知不是家乡的人们不努力、不奋斗、不勤劳,盐碱化的土地才是让人们饱受贫穷之苦的根源。她更深知外国种子充斥国内市场是一个多么严重的危机,只有拥有自己的种子,才是确保粮食安全、维护民族利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
在一片质疑声中,梅园雪开始了推广北京农业研究所赵久然研发的京科968种子工作。她清楚京科968的各项指标均达国标一级,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宜种植等优点,如果大家接受,粮食产量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迅速让大家接受京科968这个品种,她对全旗400多万亩土地进行摸底,然后选择试验田,详细记录生长数据,并挨家挨户宣传讲解,邀请农民现场观摩,三个月竟然瘦了十几斤。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经中国农科院等多部门专家实测,玉米平均亩产900多公斤,最高亩产达1100公斤,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第一名。
一年有365天,而她将其中的220多天都倾注在了田间地头。那个曾经皮肤如雪的女子,在岁月的洗礼下蜕变成为皮肤黝黑的农业专家。
为改良盐碱地,她推出了“改碱—节水—增产”模式,这是她3年试验研究的新成果。虽然这一举措出发点是好的,但却遭到了农民的极力反对。大家认为这样会导致减产,影响收入。
面对质疑和反对,梅园雪没有退缩。她深知只有让农民真正见到好处,才能使这一模式得以推广。于是,她背起行囊住进了一户农家,一住就是半年时间。
在梅园雪面对面讲解和手把手教导下,农户们逐渐理解并接受了这种种植模式,并亲眼见证了土地变肥沃、作物茁壮生长。产量翻一番,亩增收800元,曾经荒芜低产的盐碱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丰收田。
在那段艰苦的求索历程中,梅园雪始终坚信,一个绿色且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会给农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她总结提炼出9套模式,并发布了11项地方标准,科研攻关试验取得成功,有效降低了盐碱值,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保苗率达到90%以上。
土地增产了,但是新问题又来了:田地中农用塑料薄膜的遗留和滥用导致出现了白色污染。梅园雪的内心泛起惊涛骇浪:白色污染会导致土地恶化,而恶化的土地会影响未来数代人的生活。
夜深了,她仍徘徊在田间地头、伏案在办公桌前,寻找破题方法。
再三探索下,“浅埋滴灌一带三年免耕种植技术”让梅园雪眼前一亮,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提高耕地质量,还能解决地膜污染、残膜难回收等一系列棘手难题。
梅园雪开始推广这项技术,她这样告诉大家:福不可以享尽,要留三分给子孙。
在她的努力下,浅埋滴灌种植模式在科左中旗得到大面积推广,既护住了青山绿水,又提高了玉米产量。同时这项技术也迅速推广到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
作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梅园雪三次参加全国代表大会,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梅园雪的引领下,科左中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创新人才团队,成功开展了4大类36项试验。他们挑战生产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探索西辽河流域水浇地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等,并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人才团队第一层次名单。
大家戏称梅园雪为“泥腿子局长”,这个绰号,不仅是对她勤奋敬业、脚踏实地的赞誉,更是对她坚守职责、无私奉献的尊敬。
回顾奋斗在盐碱地上的那段岁月,她与田地紧紧相依,却与家人聚少离多;她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却对个人名利淡泊如水;她用热爱和执着,唱响了盐碱地上动人的丰收之歌。(巴图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