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光明日报】民间木嵌

  2024年12月7日,《光明日报》第1版刊发题为《民间木嵌》的文章,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木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孟凡中讲述的民间木嵌技艺进行了报道。

  报道全文如下:

  2024年12月7日《光明日报》第1版

  讲述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木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孟凡中

  民间木嵌技艺的家传,得从我的先祖孟传义讲起。他是清代皇宫内的一名领班工匠。

  相传,圆明园内新修万字房。一日,雍正皇帝闲游,打眼瞧见黄花梨、紫檀、金丝楠木等碎木料弃于一旁,心生惋惜,口谕打成家具。

  聪慧的孟传义反复试制,巧妙利用木材的色差,精心镶嵌出条案,寓意“万方安和”。此后,独具匠心的技艺流入民间,父辈们又带到内蒙古呼和浩特,这门手艺就传了下来。

  老话讲“三分料、七分工”,工艺从打桌子开始——先是勾画出器型草图,再顺着纹理开料锯切。随后对木料开榫凿眼,做好四条桌腿和一个桌面框架。最后组装起来,不用一颗铁钉。这,仅是开端。

  框内拼接万字木条,才最考验手上技艺。将小块木料加工成长条状,宽度1~3厘米,厚度0.5~1.5厘米。两头开凿榫卯,榫头微微凸出,卯眼相应凹进。精度则全凭手感,榫头略长于木料,卯眼稍宽些许,误差控制在半毫米内,才能严丝合缝。4块木料相互交织,便能组成小巧的万字,众多万字铺展,汇成一方万字桌面。

  榫卯结构各具精妙:燕尾榫,其状如燕子之尾,端部宽而根部窄,插入卯眼,则自动落锁;格角榫,将木料的边缘加工成45度角,斜面处雕琢榫卯,拼接后边缘平整光滑;长短榫,长短各异的榫头嵌入卯眼,受力均匀,经得住岁月磨砺……

  这些年,我尝试把不同的图案组合起来。譬如,这张直径88厘米的圆桌,由内而外呈现五行八卦、小三角等图案,耗费了3000多块木条,历时半年!(记者 高平、王潇 通讯员张云飞采访整理)

  制作:杨晓丽

  

编辑:任丽华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