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号角。包头市达茂旗如何把改革作为思想破冰、发展破题、工作破局的“关键一招”,聚焦地域优势,紧盯突出问题,以改革全面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近日,记者采访了达茂旗委书记贾保良。
内蒙古日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自治区33个牧业旗之一,达茂旗如何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贾保良: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面对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个重大政治任务,达茂旗始终以系统思维谋划改革举措,一体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结出丰硕成果。坚持草畜平衡一体化发展,统筹草业、肉业发展,探索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养共富”等模式,采取联户建设牧场、草场共用、季节性轮牧、统一饲养、分养共销等措施,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畜牧业产、购、销链条式发展,破解农牧民老龄化、耕地细碎化、养殖成本高、过牧等问题,草原植被平均高度、盖度同比分别提升8%和3.3%,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实现草原增绿与农牧民增收双赢。落实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任务,实行春季牧草返青期全面禁牧制度,科学划定全面禁牧区、草畜平衡区,因地制宜推广全年禁牧舍饲、舍饲半舍饲、放牧+补饲、托养利益联结、联户经营等5种模式,解决草畜平衡区过牧牲畜10.2万羊单位,过牧率下降到8%以下。达茂旗大漠雪豹马培育有限责任公司获评自治区级“畜禽核心保种场”荣誉,成为包头市第一家自治区级蒙古马保种场。创新推出全国首个草票制度,对草原价值进行全面核算,旗里4户牧户2万余亩草场确定为草票试点区域,构建“草原+草票+企业+农牧户”融合发展新机制,发行企业可通过草票对草原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经营,草原实现由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有机转化。目前,我们还在围绕林草碳汇做文章,已安装2处草原生态系统专用碳汇监测设备,推动草原碳汇逐步向“可度量、可交易、可变现”发展。
内蒙古日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达茂旗如何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电力领域改革创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贾保良:改革必须敢于推陈出新。达茂旗抢抓“双碳”机遇,以“零碳”破解传统工业园区转型、新能源局限于发电卖电等困境,成功打造自治区首批绿色零碳园区。立足富集的风光能源,以“零碳”能源开发消纳同步为牵引,引进落地远景、明拓、金石等头部企业共建零碳园区,与内蒙古电力集团合作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探索“绿电生产+智能化配电网+循环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产业平台,新能源建成在建规模达到903万千瓦。全力重塑园区产业布局,突出“新能源+”思路,放大绿电成本优势,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不断拓宽新能源应用场景,初步形成氢、氟、硅、风电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全国首批风光制氢项目产出全市第一罐“绿氢”,国内首个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示范项目成功点火,远景蒙新高新齿轮箱智造基地自治区首个大兆瓦自研、自制、自用产品正式下线,通威绿色基材一期12万吨工业硅项目建成投产,绿电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
内蒙古日报: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就对外开放作了专门部署,释放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作为边境旗县,如何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推动口岸经济发展?
贾保良:改革必须突出有解思维。锚定建设千万吨级贸易口岸目标,达茂旗紧盯制约口岸过货的关键问题,坚持以有解思维破题攻坚,口岸进出口货物从2021年的163万吨到今年突破800万吨,预计2025年将达到1200万吨。优化通关服务,建成货检联合查验室,充分释放进口蒙古国煤炭检验采信政策红利,启用“备案验放”“即到即查”“先放后检”“集中申报”“加开通道”等便利化举措,做到动态“削峰”,实现“一托N”快速通关验放,出入境车辆“随到随检、即检即放”。全力推动口岸扩能改造,新建成5处海关监管区,口岸静态仓储能力达150万吨,年周转能力达到2750万吨,满都拉口岸成为超百万吨级储煤基地。提升通关能力,投入使用货运H986智慧查验设施等新锐装备设备,实现“视频监控指挥中心+智慧监管作业平台”智慧监管,车辆“不停车”快速检查车体,支持企业“单挂改双挂”,单车查验时间压缩40%,全年延长通关作业时间超1500小时,货物监管得住、放得开、通得快,实现通关零等待。
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下一步,达茂旗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立足优势特色持续推进改革,努力推出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达茂模式”,为办好两件大事贡献达茂力量。(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陈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