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马丽侠) 2024年12月31日,“生生长流——内蒙古黄河文化大展”在内蒙古博物院二楼临时展厅开展,展览以黄河为纽带,以历史时代为脉络,精选汇集8家文博单位的200多件(套)文物,展示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流光溢彩,讲述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揭示北方草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赓续发展和中华民族演进形成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该展览截至2025年4月30日。
据了解,黄河在内蒙古流经阿拉善盟、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7个盟市,总长度为843.5公里。内蒙古黄河流域在远古时期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进入文明时代,这里又成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东西方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
“生生长流——内蒙古黄河文化大展”展现了黄河流经内蒙古地区的文明发展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设祖国北疆的历史进程,为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助力添彩。
本次展览共分为“根脉——中国早期文明的星光闪耀之地”“纽带——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家园——中华大一统观念下的交融发展”三部分。
第一部分: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黄河流域曾长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孕育了包括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内的黄河文化。她不仅成为当时多样文化的凝聚中心,并且不断地给予周围文化以深刻的影响,最终海纳百川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之所附、中华文明的“根”之所在。
第二部分: 商周以来,内蒙古黄河流域成为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汇的重要区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将蒙恬“取河南地”,军政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中原王朝的屯垦戍边等,使这一地域逐渐形成了农牧交融的社会面貌。从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内蒙古黄河流域既是中原王朝建制体系完备的“边塞之地”,又是内附草原部族的驻牧区域。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多元文化的融汇互鉴,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特征。
第三部分:辽宋夏金时期,黄河流经内蒙古的区域在不同时期属不同政权管辖。各北方政权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争相竞逐中华正统。元朝统一后,黄河沿岸农牧交辉,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蓬勃发展。入明以后,随着明蒙和议的达成,通商互市规模扩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清中晚期以来,中原人口大量迁入,旅蒙商人往来频繁,黄河河套地区呈现出农牧业生产和商业繁荣发展的景象。在“大一统”格局之下,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北疆,共同建设这片家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流经内蒙古的区域里,从史前先民生息的宜居之地,到文明曙光初现;从北方青铜文化的绽放,到雄伟长城的伫立;从农耕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到汉唐对北疆的开发治理;从辽宋夏金元时期农牧交错的经济形态,到明清以来中原人口的北上开垦、引黄灌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各族人民的共同开发建设,造就了这里农牧并兴的社会面貌,展现出北疆大地上多元共融的人文景象。
展览一角
胡人骑兽烛台
陶俑首
三彩镂空浮雕龙纹带盖熏炉
驻足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