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中国文化报】走进内蒙古,感受非遗里的年

  2025年1月9日,《中国文化报》第4版刊发题为《走进内蒙古,感受非遗里的年》的消息,2025年1月1日第八届内蒙古非遗年货节开幕,年货已经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文化需求,非遗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1月9日《中国文化报》第04版

  新春到,家家户户忙着购置年货。在2025年1月1日开幕的第八届内蒙古非遗年货节上,吃的、喝的、用的、玩的一应俱全。如今,年货已经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文化需求,非遗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草原笤帚苗创新作品。受访者供图

  春节习俗中,“二十四,扫房子”寓意除旧迎新,笤帚是必不可少的。第八届内蒙古非遗年货节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原笤帚苗手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艳垒拿着一把传统笤帚,介绍笤帚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多重寓意。他说:“‘三籽直把福字笤帚’寓意清洁和净化,过年扫一扫,一年顺顺利利。”

  赤峰市巴林左旗有着“笤帚苗之乡”的美誉,如今,这里成立了非遗工坊,将传统笤帚苗手编技艺与现代美学元素相融合,研发出100多种实用性工艺品。同时,创新“笤帚工艺坊+合作社+农户”模式,把一门手艺做成了三产融合的产业。小小笤帚苗为乡村注入了新活力。李艳垒说:“普通的小笤帚只需3分钟就可以编好,生产速度很快。订单式生产让我们在销量上有了保证,也在传承传播上更有信心。”

  极具春节气息的年画是人们钟爱的装饰品。“在打扫干净的屋里挂一张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喜庆气氛。”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套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潘存燕说,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年画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门神等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潘存燕拿起一幅大头娃娃抱着一条鱼的年画,她说,她最满意的就是画中的大鱼。这条鱼是巴彦淖尔的黄河大鲤鱼,鳞片闪着黄红色的亮光,胖娃娃抱着它,嘴里乐开了花。这幅年画寓意“连年有余”,符合群众想要把好兆头带回家的需求。

  潘存燕介绍,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非遗手作课程和材料包设计、非遗伴手礼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产品销售服务、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等方式,积极开展传承与推广活动,调动各群体的积极性,使人们走近年画、了解年画、体验年画、喜欢年画、懂得年画。同时,在跨界融合中研发新的艺术产品,使年画艺术更“潮”、更多元。

  “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过年时有自己的诗情画意。”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项目乌力吉江嘎代表性传承人武翠枝介绍,乌力吉江嘎寓意平安吉祥、长寿、福禄,相当于汉族的“如意结”。过年时,牧民会手工编织乌力吉江嘎,并悬挂于门的两侧,祈福家宅平安、人丁兴旺。

  红彤彤的编绳在武翠枝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只需三五分钟,一个平安吉祥扣就编好了。“随着非遗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产品的装饰性、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编织手法、拓展应用范围。”武翠枝说,“在创作理念上要与时代同步,在创作手法上也要有创新。比如将如意结、平安结、财源滚滚结、攀缘结、蛇结等基本结相结合,创作出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新产品。”(记者 王慧)

  制作:任镜宇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